• 投融资
    又一个社保领域的互联网+ “社保通” 玩家入场,11月获真格基金千万融资 前言:今年是人力资源社保领域百花齐放的一年,自从51社保开创了互联网社保后,全国各地社保领域创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如51社保、仁云HR、金柚网、亲亲小保、点米科技、爱员工、各种宝。。。大部分均获得融资、上市(新三板)或由母公司提供发展资金,这个行业未来机会如何,是否与当年百团大战的团购一样呢?相关评论文章将于元旦后推出,请期待。 这不又出了一家 社保通。详细报道具体看下面: ———— 不论是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是独自打拼的自由工作者,为了能在日常医疗及日后养老等环节有所保障,缴纳社保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由于社保内容品类繁多,缴纳手续也较为复杂,不少公司都会将该业务外包给传统的人事社保机构,而个人从业者也会因为社保流程的复杂往往在缴纳和理赔的环节中遭受损失。 “社保通” 就在这样的市场刚需环境中诞生,和提供员工招聘、社保、福利、薪酬、员工关系等人力资源服务的 “金柚网” 与专注打造 “互联网 +” 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开创了互联网+社保的 “51 社保” 不同,社保通目前将业务重心放在大中型企业的社保、公积金缴交、理赔、咨询、账单、转移等服务上,非常注重交付质量和速度。当前合作的企业包括一号货车、我厨、屋牛、图讯科技、大都会人寿、招商银行等企业。 而对于零散的小型企业以及创业团队,社保通则通过开放 API 接口与优客工厂、绿狗等机构合作,为这些三方机构合作的小型公司提供标准化的社保服务。自今年6月 份上线以来,5 个月已经为超过 100 家企业提供服务并为SAAS 平台提供 API 接口。 另外,针对大企业、小公司、个人用户的差异化属性,社保通在业务层面上推出 Web 端、移动端、微信端。其中网页端可以为企业用户实现规模化的社保缴纳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现有的人员架构预测来年的社保缴纳总费用;而 App 与微信则适用于创业公司与个人的社保缴纳服务。 谈到与市场上同品类应用的竞争优势,社保通 CEO 李贤威告诉 记者,社保账单的交付能力是公司的优势所在,比起其他人力服务平台利用人工客服平台点对点办理社保,社保通在缴纳社保流程上更为快速准确,通过与支付宝、招商银行等机构进行合作,社保通在后台构建了一套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公司与个人提交的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快速审批。 另外,社保通在线下的服务网点铺设已经实现了全国 400 个城市的交付能力,目前月流水已达千万。11月 份,社保通获得了真格基金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CEO 李贤威告诉 记者,拿到融资后还会继续把业务重心放在社保公积金交付质量和速度上面,除了引进更多人才成立营销部门以外,还会上线社保通的 3.0 版本和云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asHR,进一步扩大线下服务网点的范围,实现通缴全国社保。CEO 李贤威在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多年,曾任职仕邦人力资源、英格玛等机构。 注:融资数据由社保通提供。 作者:苏建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531.html
    投融资
    2015年12月26日
  • 投融资
    美国在线存储创业公司Nutanix提交IPO文件:融资2亿美元 核心提示:Nutanix创立于2009年,专门为企业开发服务器和存储信息,该公司在2014年8月的私有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美国在线存储创业公司Nutanix提交了市场期待已久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再次表明IPO窗口或许仍对一些高估值创业公司敞开。   Nutanix创立于2009年,专门为企业开发服务器和存储信息,该公司在2014年8月的私有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知情人士今年4月表示,该公司可能获得超过25亿美元的IPO估值。周二的文件显示,Nutanix计划通过此次IPO融资2亿美元,但当最终确定发行价时,这一数字可能发生变化。   Nutanix并未披露具体出售多少股票。   该公司至今尚未盈利,在截至2015年7月31日的财年内亏损1.261亿美元,同比扩大50%。该公司最近一个财年的营收为2.414亿美元,同比增长90%。   Nutanix将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NTNX”。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该公司的承销商。   Nutanix今年4月开始与投行展开沟通,但当时的IPO市场疲软导致许多科技公司无法在今年完成上市计划。今年的IPO交易同比减少65%,IPO回报变成负数。公开市场投资者已经明确表示并不认同部分科技公司的估值。   Nutanix是众多等待IPO的高调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私有科技公司)之一。   在此之前,软件公司Atlassian刚刚完成了今年表现最好的IPO交易,融资4.62亿美元,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Atlassian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盈利。   Nutanix已经融资3.12亿美元。该公司的主要股东包括光速创投和Khosla Ventures,二者持股比例分别为23%和10.9%。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德拉杰·潘迪(Dheeraj Pandey)也持有9.2%的股份。(书聿)   来源:新浪科技
    投融资
    2015年12月25日
  • 投融资
    神秘大数据公司Palantir融资8.8亿美元,估值高达200亿美元 在这个月中旬的时候,有报道称 Palantir 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1.29 亿美元投资。实际上 Palantir 本轮的融资金额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根据硅谷大数据公司 Palantir 今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公司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 8.8 亿美元的投资。至此,Palantir 的融资总额已达 23.2 亿美元。担任本次融资顾问的摩根士丹利和 SF Sentry Securities。   Palantir 在此轮融资中的估值高达 200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 Airbnb、小米和 Uber 的估值第四高的科技初创公司。   作为一家带有神秘色彩的大数据公司,Palantir 的客户目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客户,包括 CIA、NSA、FBI、海陆空三军、DIA(国防情报局等;一类包含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健康、医疗、能源等数据方向的客户。   在 Palantir 成立之前,防止犯罪分子曾利用 Paypal 洗钱,Paypal 就开发了一套软件来应对可疑的资金转移,再由分析师对筛选出来的交易一一进行排查。但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人力已经不能完成。Paypal 便再次开发了新工具,通过匹配用户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现在的资金转移情况来查找可疑账户并进行冻结,并因此避免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Palantir 创始人 Peter Thiel 想到,PayPal 的这一防诈骗技术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Palantir 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了信息来源:reuters.com
    投融资
    2015年12月25日
  • 投融资
    招聘文本分析创企Textio,获800万美元A轮融资 来源:猎云网(编译:竹子) Textio,一家分析特定情景中的词汇和语言的创企,今天宣布完成了由Emergence Capital领投的800万美元A轮融资。Cowboy Ventures、Bloomberg Beta和Upside Partnership也参与了此次融资。 Textio的第一款工具瞄准的是人才并购领域如招聘。创始人Snyder发现,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设计对应聘者更有吸引力,于是这些预测分析就被吸纳进了Textio的服务里。Textio可以分析一个公司的职务说明、绩效考核与其它备案,并判断这些文案是否可以为公司取得最佳效果。 该软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扫描招聘文本信息,然后向公司建议进行调整,以提高该公司吸引能力强的应聘者的机会。比如,有重点句的职位招聘总是比没有的更吸引求职者。Textio的软件还会建议各公司引进更多样化的应聘者。例如女性职场人士通常不会参与办公室内斗,或通常不会从事代码类的工作。 Textio成立于去年秋天,它的两位创始人 Kieran Snyder 和 Jensen Harris 分别是微软和亚马逊的前员工,Kieran Snyder之前致力于科技公司中性别歧视的研究,同时曾在微软、亚马逊任职语言学家,Jensen Harris曾在微软工作过16年。Textio创办后不到5个月,就在今年2月份拿到了150万美元的融资。 Textio主要以三个方面来衡量相关的科技短语:一是申请包含该短语岗位的应聘者人数;二是满足该词语要求技能的应聘者在全部应聘者中的百分比;第三是工作招聘发出后多久能够招到相关的人才。 虽然目前它的用处在于职位招聘,但很明显,这些技术可以被用到其他很多方面,比如邮件、简历以及其他各类信息。如果技术运行良好,理论上它可以为各类文档搭建分数库,这或许也是吸引投资人的地方。 Textio还有其他有价值的过人之处吗?大概就是它的客户了吧。目前使用Textio服务的企业有Twitter、Atlassian、Starbucks、Square和Microsoft等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广阔的应用领域,这又是对投资人的另一大强烈吸引。 Snyder表示,Textio目前可以识别出超过6万句短语词组,而这一数据还在持续增长。它会研究词汇是以何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比如词组中动词的密度和其他语法相关的特性。基于以上种种,最后给出评定分数。 当然,Textio也有不少潜在的竞争对手,诸如IBM Watson理论上也能分析文本并给出类似的结果。不过Snyder表示他们的优势在于专注的内容领域更具体。 Textio, A Startup That Analyzes Text Performance, Raises $8M Textio CEO Kieran Snyder took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how language worked in her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when she and her co-founder Jensen Harris were leaving Microsoft to start a new company, it was only natural that it would be centered around language in some way.   That’s how Textio, a startup that analyzes text for how well words and phrases perform in certain scenarios, was born. The company today said it raised $8 million in a financing round led by Emergence Capital. Cowboy Ventures, Bloomberg Beta, and Upside Partnership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financing round.   “We had this premise that word processing in text hadn’t been disrupted in a while, from command line to GUI,” CEO Kieran Snyder said. “We had the internet come along, it was about social and sharing, and we think that AI and the set of related technologies is the next big disruptor of text. If you know the performance of a document before it’s ever published then you can fix it before it’s published.”   Textio’s first tool looks at talent acquisition documents — like job postings — to determine how well they will perform among candidates. Certain words and layouts attract more candidates than others, Snyder found, and those predictive analytics are baked into the service. For example, Textio shows that job postings with bullet points tend to perform better than job postings without them.   Right now it’s used for talent acquisition documents, but it’s pretty easy to see that the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o documents that include common phrases — such as email, resumes, or other kinds of messages. If the technology works, it can theoretically begin building up scores for those kinds of documents, which is likely what attracted investors to the product and the team. Another reason it might be so valuable to investors? Its customers. Already Textio is being used by companies like Twitter, Atlassian, Starbucks, Square and Microsoft.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very broad applications if done right, which makes it an attractive bet for many investors.   Textio recognizes more than 60,000 phrases with its predictive technology, Snyder said, and that data set is changing constantly as it continues to operate. It looks at how words are put together — such as how verb dense a phrase is — and at other syntax-related properties the document may have. All that put together results in a score for the document, based on how likely it is to succeed in whatever the writer set out to do.   Given who’s likely using Textio, it’s important that it feels easy to use — hence the highlighting and dropdown boxes rather than readouts. Snyder said, at its core, Textio can’t feel like a statistics tool, and that’s probably because the kinds of people using it might not always be NLP experts.   Of course, there are potential competitors in the space when it comes to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ere are tools like IBM Watson that can analyze text and, in theory, pull off a similar result. But Snyder says Textio’s results will be better because they are content-specific — like in the case of talent-acquisition documents.   Source:TC
    投融资
    2015年12月24日
  • 投融资
    “岂安科技” 获得经纬中国千万级天使轮融资,SaaS 不一定适合做业务风险控制 SaaS 服务几乎已经被捧到的过高的位置,似乎只要沾上了 SaaS 概念的创业公司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似乎有一个问题被忽略了,SaaS 绝不是近年出现的产物,在 2000年 左右的互联网泡沫,SaaS 就曾经出现过。“岂安科技” 联合创始人刘明提到,“我们这边去分析一个欺诈案例或者网站的业务风险问题,哪怕是网站上面的细微操作例如一次图片加载都能拿来分析。但是 SaaS 服务的话,只能从基本的行为如:注册、登陆信息等方面去做分析,这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   用 Saas 模式来做风控的话,注册、登陆信息等通常需要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而用户往往比较担忧自己业务里面的许多敏感数据发送到云端是否安全,同时许多采用 SaaS 的方式需要客户的内部研发按照接口标准进行接入,这无疑会产生一定的接入成本,并且数据的质量需要额外的精力去维护。而 “岂安科技” 只需要从网络层面,由企业将自己所有的网络流量在内网复制给 “岂安科技”,而 “岂安科技” 则在网络流量中去观测这些数据,拿到所有网络流量之后,所有的用户在网站上的操作,具体的动作都可以采集到。   风控能拿到多少数据就能解决多少问题,刘明认为,“岂安科技” 部署的企业内网使 B 端企业不用担心敏感数据上传到云端。“岂安科技” 的业务主要可以总结为 “在企业内网做的关于用户行为轨迹的行为类型分析”。除了在企业内网做部署之外,还有另外一套风险情报服务是基于云端的。本地的部署系统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云端系统则是黑名单和风险情报等,刘明谈到他们所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通常是先在内网做行为分析,对判断异常无法确认的再到云端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确认,两者结合做到最好的风控。   “岂安科技” 的这一套接入企业内网的系统会不会影响公司系统自身的处理速度?刘明认为,对于业务来讲,不管分析出来的结果如何或者挂掉都不会影响 B 端企业自身的业务。其原因在于,从外部进来的请求和内部反馈的信息都是由 “岂安科技” 通过某些设备去复制流量,旁路于整个业务去进行分析,而非直接串行在业务流程当中。这就相当于一个 “看门人” 的概念,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网站的运作,只有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才需要站出来纠正。   在最后,刘明提及 “SaaS 在企业服务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企业风控里是否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能要打个问号”。许多企业自身的后台检测系统只能看到用户登陆、下单的行为,不能看到登陆情景的上下文,比如用户登陆之前看到的所有浏览路径,这些事情在很多中小企业里都存在不足。“岂安科技” 想要做到的就是 “不介入其业务研发就把风控系统搭建起来”,刘明也进一步补充,“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能让互联网业务风险控制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可靠”。目前 “岂安科技” 已于 11月 底拿到了来自经纬中国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来源:36氪,作者:叶妙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183.html
    投融资
    2015年12月21日
  • 投融资
    真格基金李剑威: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 又起。业内不少投资人把2015年 视为企业级应用 “元年”,并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年内,SaaS领域或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摸准了,下一批独角兽可能就在其中。分享人介绍:李剑威,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李剑威主要关注企业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领域。加入真格之前,李剑威曾担任红杉资本副总裁,负责红杉在智能硬件以及企业级服务方向的投资。再之前,李剑威曾任富达亚洲基金的副总裁和波士顿咨询集团咨询顾问。李剑威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管理工程硕士、学士以及计算机辅修学位。近期,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在巷内加速器第二期培训课程中,做了以“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为题的分享,以下为分享整理。我在2011年底加入红杉,主要聚焦在企业级服务方面,其实当时没什么VC关注企业级服务。我个人是2008年开始看企业服务,当时我在富达,我记得当时最早接触几个SaaS公司,包括像八百客、xtools,其中最关键的idea,比如说SalesForce,2008年它已经有几个million的市场,发展势头也很快,当时Amazon也在做cloud service,我们感觉其实中国有没有这个机会,但是看下来,看一圈,其实我觉得SaaS业务,包企业级服务,还是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到2011年底我加入红杉的时候,我们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会,但是说实话整个感觉还是挺朦胧。过去三年,我们确实也看到企业级服务,发展很快,虽然现在还不是一个投资的主流,但很明显很多基金开始把精力集中在企业级服务上面,大家听到的投资案例越来越多,相对会把2B或者企业及服务作为一个核心的方向。我大概投了14个企业级服务的公司,很明显现在的感觉跟2012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最早开始投了的是数云,那时候其实很多case 都在angel的阶段,现在像数云这类的公司,其实收入,当然用美国的标准并不是很大,但是从中国的角度其实已经小具规模,收入可能已经过亿了,也看到其他很多业务发展很快。 SalesForce是企业级应用发展的关键标杆 其实整个企业级服务最关键的标杆我觉得是Salesforce,它其实代表的是SaaS在美国的兴起。从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到现在超过500亿美元的市值。从Salesforce上市以来,把它所有的投行报告拉下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他是怎么从SFA,慢慢进入平台服务,在上面又有很多延伸的服务,变成一个生态,现在基本上是ecosystem,至少在美国国内是牢不可破,而且在revenue在4个billion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保持40%、50%的增长,这很明显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趋势。 其实企业及服务在美国我觉得另外一个标的或者说标杆性企业就是AWS,我记得2008年、2007年的时候,AWS还是比较早期,刚刚上线EC2,2008年开始有一些比较好的创业企业像Drobox开始build on AWS。今年比如说Q1刚刚发布财报,每一次财报,过去三个Q,每一次发财报股价第二天都会涨10%以上,所以这也是一个云服务核心的一个标杆。如果我们看美国的市场,它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大的价值?从2011年以来,整个SaaS或者说新一代企业级应用创造超过1300亿的数据,为什么有发展非常蓬勃的情况? 美国新⼀代企业应用从2011年以来创造了 超过1300亿美元的市值我觉得最核心的跟中国不一样的一点是,美国其实IT服务在没有SaaS之前,或者说没有云之前,本身已经是非常大。你看IBM、SAP,其实在每个领域都是非常大的公司,包括像oracle。SaaS的出现,包括像Salesforce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所谓的替代性服务,原来的服务是license软件问题,其实你没有current revenue,你的销售周期很长,用户的试错成本也很高,但是有了SaaS之后,你是可以charge by account,无论公司大小,部署都非常方便,资本负担不会太大。如果以前要上一套系统,可能一百万美元起,但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小企业,一百元你可以用Salesforce,你也可以用其他各个function的软件,其实它是一个replacement的市场,只不过在2008年或者2011年之后,replacement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随着大家对云的拥抱,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看持续了可能有七年的时间,就从Salesforce上市到2011年这个市场加速的发展,这可能六七年的教育时间,但是我们觉得在中国可能速度更快。只要你做得好,做到一定的size,很多大的巨头可能就会对你比较感兴趣。中国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现在至少还没有很明确的先例,因为其实还没有非常大的SaaS公司的出现,但在美国并购其实是非常普遍,而且他们愿意付的premium是很高的,包括像Concur,SAP用了80亿以上去买它,这些其实都是用十几倍来买的。其实如果企业级服务能做到一定的size,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比如说top 2,我觉得MA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exit。美国的2B公司,在每个function都有非常多的选择,其实很多都做得不错,做到一定程度不一定是IPO。做到比如说产品很有特色,在细分市场有地位,其实很多大的卖家就会把你买进来,补充整个生态系统。中美经济体量类似,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其实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GDP的体量或者说中国2C的应用,其实跟美国我觉得在很多程度是可比的,比如说用电子商务来讲,Amazon可能是两千多亿的市值,加上eBay,这两家接近三千亿。在中国,阿里巴巴跟京东加起来也有两千多亿。然后,市场规模比如说公司的数目,美国可能两千多万家,中国可能三千多万家,当然他们的组成有点不一样。中国的公司可能比美国相对会小一点,但是中国的企业数量其实是多于美国。但如果我们看中国的企业应用跟美国的企业应用已经上市了一些,其实相差非常非常大,美国的前3或者前5,如果加起来它的市值能超过六七千亿,包括像IBM这类。中国如果用友和金蝶加起来是非常小的size,用友在A股这种所谓的premium,就非常疯狂的股价加进去,两个上市公司其实加起来可能也不到一百亿美元。所以,横向对比的角度来讲,其实空间是非常非常大。虽然说空间很大,但是为什么过去一直没发展起来。以CRM领域为例,08年我们看八百客的时候,发现他们增长速度很快,约40%-50%左右,但是基数小(1M USD revenue左右)。这个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计算机普及率高,每位销售人员均配有laptop,他们的计算机普及率是很高的。但同期,在中国大部分的sales,甚至是很大的公司,配laptop的都很少,中国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相对较低,造成信息输入不方便。所以在PC时代,中国企业服务相对困难。 但是突破点在哪里呢?正在智能手机的的普及,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计算机,输入就不在成为一个问题。其实从业务本质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销售总监跟美国的销售总监,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都有销售管理的需求。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它会迎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  中国新代企业级应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什么? 关于新一代企业应用最关键的驱动力,首先就是cloud/mobile,还有subscription这种收入模式。红杉2012年在内部很明确的提出来,虽然SaaS的startup收入很少,但是我们就定了一个规矩,基本上不会再投非SaaS的startup。SaaS的startup可能刚开始base比较少,但是只要你做了对的事情,比如产品和销售这个架构没问题,在这种云计算、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你在用subscription model,发展速度还是会比较快。另外一个驱动因素,其实现在整个外部环境我觉得非常好。这其中,一个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工资涨了一倍,这个时候管理效益就非常重要,很多CEO愿意用软件来代替冗余的人提高效率。第二点是国家去IOE的政策导向以及对国产软件的扶持。从2012年开始,由阿里巴巴开始掀起了所谓“去IOE”运动,后来普及到国家层面,很多政府机关、银行或者央企都不愿意再用IBM这些公司的设备,这对于本土的startup,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点,企业和政府对云计算/SaaS形态的接纳。政府和企业其实现在对SaaS和云计算拥抱的程度,我感觉是非常成熟的。每一年Gartner都会发布CIO对SaaS或者Cloud明年预算的采纳程度,我记得2012年大概是20%,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接近50%,所以其实他们现在越来越open。比如说中型的企业或者小型的企业,他们其实不太care这个数字是不是放在服务器上,你放在阿里云上面,只要说清楚我的灾备怎么办,我的SLA怎么办,其实他们就没有任何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说,我这个关系国计民生,那我是不是应该还是放在我这,不要在公有云,那没问题。通过on-premise的SaaS Model,也就是说,我把Solution放在你的服务器上,但它还是按SaaS的形态来计费和更新,也没有问题。当然在技术上就会增加一些难度,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投的portfolio里面,已经有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做了,这样其实会大大的提升客户的安全感,同时,通过这种所谓的on-premise deployment,你可以收到更多的钱,通常要求on-premise solution的公司不会太差钱。除了外部环境,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2012年以后,这一批做企业级的创业者素质越来越高了。像销售易,他们两个founder,一个是SAP,另一个是EMC,之前都是重度的Salesforce的用户,对国外的情况也非常的了解,在很多国家工作过,像这一类的人我觉得眼界比较开阔,而且有比较丰富经验的创业者,我觉得是能创造出比较好的SaaS公司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投资来说我们看企业的成功,其实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团队,外部时机是一方面,产品是一方面,但是团队素质本身是非常关键。如果你的眼界够开阔,之前接触过足够多的产品,而且理解它的业务逻辑,设计出来的产品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不会单纯复制海外产品,更利于产品创新。 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对企业应用领域的启示 业内不少投资人认为14-15是企业应用元年上图是所谓的SaaS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很多小的category,已经开始有很多startup在做,可能每个领域都有四五家,甚至七八家这种startup在做。对于新的startup来讲,我觉得很核心的一点就要琢磨清楚,究竟我们的竞争模式在什么地方,目前的人做得有哪些不好,我的亮点在哪里,我怎么去切入这个市场,我觉得竞争对手的调研对正在做startup来讲还是比较关键的。因为我个人投很多智能硬件,我是觉得觉得中国智能硬件现在已经走到国外去,而且很多细分领域已经拿到全球的冠军,比如说ninebot,包括像大疆,包括小米手环,我觉得小米手环肯定要干掉fitbit,这是个人看法。但其实我作为一个投企业服务的投资人,其实我特别希望看到哪天中国的startup,中国的企业服务startup至少在全球市场,可能未必在美国,有可能在东南亚、俄罗斯甚至欧洲的市场,澳洲的市场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觉得从两个行业有可比性的。我总结了智能硬件公司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具,比如有国际视野而且有进取心的管理层,充足的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快速的迭代周期,庞大的国内市场,供应链优势造成的杀手级价格,这些对于企业级应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最近有些公司也招了一些美国同行的一些技术高管,我们就问你感觉中美企业服务的差距在哪里,他们说一个是产品上的差距挺大,可能很多领域差三四年、四五年,但是中国公司的迭代的速度其实远远比美国快。从这个发展速度、迭代速度的角度来讲,在美国推一个版本的更新可能三个月甚至半年,很多工程师都在做螺丝钉;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在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团队,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之内或者一两年之内走弯,但有可能美国同行要走八七年的路,这是非常可能的。再加上我们的工程师努力,我相信可能三年之后,不少的中国优秀的企业服务有机会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企业服务公司怎么做创业路上的判断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是什么或者说作为企业startup来讲,在有些关键问题上怎么做判断,其实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CEO是非常关心。1收费 VS 免费2C一般来说是免费,收费比较难做大。如果你观察,就能发现美国最好的SaaS公司,都选择收费。免费也有好的,但是做不大。我个人观点,前期可以选择免费,但最终需要向用户收费。2B的应用,如果不收费,我觉得在逻辑上有问题。免费软件最终会选择客户积累到一定规模后,会将用户数据等累积的资源转化为收入。而大多数具有规模的盈利性组织不大会选择这种产品,也是企业隐私保护方面的需要。2大客户 VS 中小客户从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最容易成功的,是服务中型以上的企业客户。譬如Salesforce,他们年报显示,在14万付费用户里,80%的收入来自最大的两千家大企业,对大客户的销售能力也是它加速增长的原因。Workday也是类似,其客户没有2000人以下的。对于中国市场别人有不一样看法,但我的观点是做中大型企业的团队更容易成功,成功概率更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残酷,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导致服务中小企业的产品的客户更容易流失。公司收费模式也会受影响,会更倾向于给高额折扣去吸引长期的单,会造成很多收入其实是渠道押款而来的状况。相对而言,服务中大企业的利润增长会快很多。达到同样销售额所需年份会短很多。3生态 VS 单点做用户生态,需要在自身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比较有意义。SalesForce就是在客户量积累到一定数量才开始做生态。国内大部分SaaS企业还没有到做生态的时候,其用户覆盖率和活跃率都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对于大多数国内2B创业公司一开始定位为生态级别,是很危险。最好是从单点植入,将自己的优势做到比竞争者高一个量级的情况下,再进行生态方面的尝试。4直销 VS 渠道这是一个从license软件时期就已经开始争论的话题。直销付出代价比较高昂,人员培训消耗也很大,渠道可以快速铺货。对于SaaS产品,直销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创业公司前两年。只有直销,才能直接面对客户,获取他们一手的反馈,这些对于产品的迭代至关重要。SaaS产品前期的收入会比license要低很多,费用和利润也较难支撑优秀渠道体系,除非将未来的reoccuring 利润与渠道商大幅分享。 所以个人建议是直销。打造公司内的销售团队过程中的经验,最终会成为团队自身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不仅是因为在团队组建和扩大过程中需要对效率、速率等指标,以及拓展节奏进行掌控,也可以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地掌握和积累用户相关的数据,例如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usage,upsell posibility, customer feedback等。 而对于前期通过渠道迅速铺货,将大量利润分摊给渠道商,这种模式能否成功,还是需要时间去检验。希望这些分享对大家有价值,同时也期待中国新一代企业应用公司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投融资
    2015年12月19日
  • 投融资
    SaaS 平台 Gusto(原名 ZenPayroll)扩展到保险福利业务后,融资 5000 万美元 Gusto (原名 ZenPayroll)刚获得一轮 5000 万美元的投资。 今年4月 份,Gusto(当时产品名还叫 ZenPayroll)刚获得过一轮6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至此,Gusto 的融资总额已达 1.16 亿美元。 不过 Gusto 并未透露公司在此轮融资中的具体估值。作为参照,在今年4月 份 6000 万美元的融资中,Gusto 的当时的估值为 5.6 亿美元。 Gusto 改名前主要的服务是:云端薪资管理系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每家企业每月只需支付 25 美元并为每位员工每月支付 4 美元的费用即可使用 Gusto 的服务。Gusto 称自己服务的费用只有主流薪资管理系统 Paychex 和 ADP 的三至四分之一,比较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关于Gusto 的详细服务报道可以参考:http://www.hrtechchina.com/10376.html Gusto 相关新闻列表:http://www.hrtechchina.com/tag/zenpayroll   目前,在美国共有 25000 万家公司在使用 Gusto 的薪资管理服务,主要为中小企业。使用 Gusto 服务的公司所在的行业各异,主要为科技、媒体、咨询、健康和法律类的中小企业,具体如上图所示。 Gusto 是人力资源行业唯一一个获得google旗下两家投资机构的公司!9月份,正式改名为Gusto,同时公司业务从薪酬全面进军福利保险,其业务与Zenefits 高度重合,从此两者竞争公开化白热化! 国内关于保险福利的公司,有51社保,仁云HR,金柚网等数十家玩家。 在国内云端薪酬管理公司寥寥可数,如Tenpayroll ,薪酬计算是个大机会,当然开发能力和专业要求也非常高!!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36kr.com
    投融资
    2015年12月19日
  • 投融资
    专注于国际人才招聘的HelloCareer获得数百万天使轮投资 HRTechChina首发 近日,专注于国际人才招聘的HelloCareer宣布顺利拿到国内某知名机构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谈及国际人才招聘,每年40几万出国求学的留学生,35万的海归,上百万的海外在读留学生,以及资深华人专家和有意来华、已经在华的国际友人,都是HelloCareer的目标受众。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以及传统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等需求,企业对海外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留学人员,甚至外籍人员的引进,在企业文化多样性和开拓创新思路等方面都能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半年来,HelloCareer已经成功帮助国内的金融企业在哈佛大学圆满举办针对留学生的宣讲会,现场有近400人参加。成功帮助国内某权威电视台从海外招聘多名外籍人才来华,还帮助国内的企业在美国的分公司招聘高管入职,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和竞争对手相比,无论是成功率还是候选人质量都拔得头筹。在经营过程中他们也发现,除了一些数得着的知名公司外,很多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尝试海外人才的招聘,而在招聘渠道、薪酬结构、雇佣形式、面试文化等方面,HelloCareer都能给HR提供更专业的建议。除了针对中高端人才的猎头服务,HelloCareer还为企业量身定制海外专场招聘、雇主品牌活动策划、外籍人才专场、留学生专场等不同形式的招聘解决方案。   2016年,HelloCareer将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和海外渠道建设,目前HelloCareer上海办公室正在招人,北京办公室也在筹建中。HelloCareer致力于成为一家专注海外人才招聘的精品公司,搭建国内企业和海外人才沟通的专业平台。对求职者、企业、投资人负责,稳扎稳打,健康成长!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原创,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投融资
    2015年12月18日
  • 投融资
    为企业提供Uber式按需服务,Bringg获500万美元A轮投资 为企业提供按需服务的创企Bringg目前A轮融资500万美元。 这家创企计划用这笔资金推动其网页和移动平台进入按需领域,提供企业类似于实时驾驶追踪、派件、警报、移动信息等服务。 截至目前,Bringg已共计获得了750万美元的投资。这家办公场所设立在特拉维夫和纽约的创企已将业务扩张到了50多个国家(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共拥有数百位客户。 Bringg创办于2013年,由首席执行官Raanan Cohen和首席技术官Lior Sion联合创办。前者是通信企业MobileMax的前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后者是以色列叫车服务GetTaxi和在线项目管理软件Clarizen.com的前首席技术官。 Bringg可以为企业提供当今顾客所需的Uber类配送服务的操作技术,例如司机可以在行驶的同时提供配送服务、接收短信提醒和追踪快件等等。 从商业层面讲,Bringg整合了现有系统的功能,例如网络和移动派件、快件追踪、司机和客户间的交流应用、收集签名等。 这家创企还和一些更小规模的公司展开了合作,例如食品配送服务Lish和Zuppler。此外,Bringg发现企业市场——即已拥有1000名以上配送司机的企业更有市场发展潜力,其中包括想和亚马逊一较高下的大型零售商、服务提供商和家庭配送企业。 联合创始人表示Bringg的目标受众正是这些已具备配送服务但仍想扩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 如今Bringg已拥有近24个大企业级用户,本轮融资将用于扩大企业在美国和以色列的18人团队以及提升服务内容(包括整合按需订购系统功能在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大型机构进行合作。 Bringg Lets Any Business Offer Uber-Like Experiences To Their Customers Uber has set the standard for mobile transportation apps, allowing customers to order, pay for and view their driver’s location right from their mobile device. Now, a new startup called Bringg wants to offer a similar level of visibility for any delivery-based service or those with drivers en route – whether that’s a mom-and-pop dry cleaner making their daily runs, restaurants making deliveries, or even service technicians heading out on calls. The company was founded in 2013 by Raanan Cohen (CEO), the former founder and CEO of MobileMax; and Lion Sion (CTO), previously the CTO of GetTaxi and Clarizen.com. Bringg has been operating in a beta period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testing the service with a handful of customer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es, including food-delivery services Lish and Zuppler, for example. It’s now launching to the public. Explains Sion, the two co-founders had discussed the idea for Bringg as far back as two years ago while lamenting over the fact that the revolution that came about with transportation apps, like Uber or GetTaxi, hadn’t yet translated itself into other areas. “Why is it that when I’m ordering pizza for my kids, we don’t know when the delivery person is coming, exactly?,” Raanan complained to his friend. Recalls Sion, “he said, why is it that the same solution you have with taxis – why is it not yet out there for others?” So the two began working to develop a way for any company to integrate an on-demand service offering an Uber-like user experience into their own products – web, mobile or otherwise. With Bringg, the idea is not to create consumer-facing mobile applications similar to Uber’s, but instead to allow a business to communicate with customers about the status of their driver’s whereabouts however they see fit.   Businesses can opt to use Bringg’s web-based interface, its APIs and mobile SDKs for iOS, Android and JavaScript, or any combination they like. For example, a company could choose to send out an email or SMS containing a link that popped open an HTML5 web page that showed the driver en route in real time. Or the company could choose to integrate Bringg’s SDK into its own native mobile app, if one already existed. Bringg’s technology stops short of handling order processing and payments. However, it’s able to integrate with a number of point-of-sale solutions, as well as online and offline ordering solutions, notes Sion. The service is sold on a software-as-a-service basis to customers starting at $10 per month per driver. A $20 per month per driver option is also available, which allows businesses to further customize the service – for example, branding it with their own logos or customizing the SMS messages customers receive.   Meanwhile, on the business owners’ side, Bringg offers reporting features that help them gain insight into their deliveries, as they’re able to see things like how long deliveries take, or distances traveled, and more. Businesses can also manage and dispatch drivers, and track them in real time. During the company’s beta period, Bringg found that they didn’t have to sell businesses on the concept of what they were offering, which is something that surprised them, says Sion. “We thought we’d still be trying to convince people that on-demand is happening and it’s something you need to do,” he says. “But it turns out, everybody gets it…it was very easy to get people to join.” The company hasn’t yet done much PR or marketing, but already has 100 developers working with its products. “People just heard about us and came,” Sion says. Headquartered in Israel, but now expanding to New York, Bringg is a 13-person team and is backed by $2.5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strategic partner ITURAN, a fleet-management company.   Source:TC 编译:孙媛
    投融资
    2015年12月18日
  • 投融资
    定位 HR 互助社区的 “互推网” 获 FreeS 3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近日,互推网获得 FreeS 的 3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整体来说,互推网定位于 HR 的互助社区,思路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招聘,还有很大一块在为 HR 提供服务上。创始人李杰认为,HR 的专业度直接决定了员工的水平,间接决定了企业之后的发展,尤其对于创业公司。所以,互推网基于的痛点在于目前一些 HR 的专业度太低。业务大致分四块: 1.互助问答。可以理解为面向 HR 的知乎社区,用户免费注册提问,问题覆盖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职业规划等。 2.入职背景调查。这项功能主要针对现在简历中的虚假信息。像身份证、学历信息等属于硬信息,互推网与一些具有资质的征信系统合作,可以对接到国家的相关系统,来核实信息。对于个人经历,即将要入职 B 公司的求职者 X 若简历写的曾就职于 A 公司,B 公司的 HR 可以通过平台联系到 A 公司的 HR,进行核实。如果 A 公司的 HR 不在平台,互推网会邀请其入驻。在这块业务中,B 公司的 HR 需要支付 A 公司 HR 一定的费用。 3.悬赏职位。这快业务的思路和此前报道的 HR 家一致,用人企业在平台上发布职位,悬赏招聘,平台上的 HR 充当了 “兼职猎头” 的角色,帮企业招人。 4.共享社区。该业务和此前报道的 HR 家也类似,可以理解为面向 HR 的百度文库,与 HR 家不同的是,共享社区内不仅有求职者简历,还有提高 HR 技能的文章、通用类方案、PPT 等。 据李杰透露,互推网已累计了 1000 多家企业 HR,简历量在几万份。李杰强调,这些简历都是 HR 争得求职者同意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目前互推网的营收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是入职背景调查环节的抽成,第二是悬赏职位环节的抽成。   原创文章,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192.html
    投融资
    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