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美国企业服务行业一马当先,中国企业服务市场何去何从?
“我经历过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这是马克·吐温先生对旧金山这座城市最经典的评价。北太平洋洋流从日本起始,流经西雅图,变成寒冷的加利福尼亚洋流,再经过俄勒冈一路南下,到达旧金山。旧金山三面环海,每晚太阳落山后气温骤然降低,空气里的水蒸气会变成雾,笼罩着这座城市。所以,就算是盛夏的白昼,最高温也不过20摄氏度,到了傍晚更是寒冷,风吹起来会叫人发抖。
可是这寒冷的旧金山,却也是科技行业最热的地方,多家消费互联网巨头公司在这里崛起:Uber和Airbnb在这里成长为了共享经济的龙头,Twitter成了全球股市的风向标……
但其实很少有人意识到,在旧金山还有一个比消费互联网更炽热的行业:企业服务。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伦敦、纽约,CBD区域第一高楼大多是被金融机构占据,可在旧金山,市区里高耸如云的第一高楼,却属于SaaS行业的老大Salesforce。而另一家坐落在旧金山市中心的企业服务明星公司Slack,也是GGV投资的公司,在今年6月20日,绕开了华尔街的投行们,在纽交所直接挂牌上市,首日暴涨48.5%。过去5年,纳斯达克指数从4000涨到了8000,而SaaS指数更是直接翻了5倍。
这个夏天,GGV纪源资本企业服务投资团队在符绩勋带领下拜访了旧金山的十几家企业服务创业公司,力求能加深对企业服务行业的理解,并写作此文,希望让中国创业者得到启发。
▲图:位于旧金山的Salesforce办公楼,是市中心第一高楼
SaaS on fire 美国SaaS领域,一二级市场持续火热:高估值下,泡沫还是实力?
从2012年起,中国的VC投资人们在一级市场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给中国的SaaS公司。
可七年过去了,极少有公司上市或被巨头收购,就算上市或被收购,估值定价也都偏低。而相比之下,美国的SaaS行业却呈现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无论是二级市场退出还是并购退出,都没有让投资人失望。
先看二级市场。SaaS公司普遍收入高,增速快,现金流好,但是,由于预收的客户年付费需要在未来12个月平均摊销,而企业相对较高的获客成本和研发成本一般不会摊销,所以大部分SaaS公司并没有财务上的盈利,甚至增长越快的公司亏损越高。
在二级市场,一般对SaaS公司的估值不是以市盈率来衡量,而是以企业价值除以公司未来12月收入来算,即EV/NTM Revenue Multiple。SaaS行业NTM Rev这一指数的平均值,从2016年12月的低点3.4x,暴涨到了2019年7月的12.2x,在2016年之前几年的平均值是在5x-8x之间波动。
可以理解为,一个未来一年预测收入1亿美金的公司,在历史稳定状态是5-8亿美金的市值,在今天是12.2亿美金。
2018年,有17家SaaS公司在美国上市,一共募资52亿美元,相当于2014-2017年SaaS公司在二级市场募资总额。2019年过才去一半,就有Zoom,Slack和CrowdStrike这三家软件公司上市,估值都高于百亿美金,给投资他们的VC们带来了几十亿美金的回报(GGV投资了其中的Slack)。
而他们的上市定价,都是在30x NTM Rev以上,占据了历史软件公司上市估值排行榜的前三名。
而最近几年上市那些公司,股价更是涨势喜人。MongoDB 2017年上市时市值18亿美金,如今涨到78亿美金;Elastic从2018年上市时的25亿美金涨到现在的71亿,Okta从2017年上市时的21亿美金涨到现在的150亿美金!
再看并购市场。2014年, Concur以80亿美金估值卖给SAP,这一价格史无前例,在当时轰动了行业。而就算是这样的价格,也只是以10倍收入来估值。交易历史中有最高估值乘数的12个交易中,有10个是在2018年及以后完成的。
企业服务四大巨头Oracle,SAP,IBM和Salesforce,从2011年就开始战略布局收购软件公司,这些年他们都各花了共计300-400亿美金。Microsoft在大手笔收购了LinkedIn和GitHub后,也加入了这个300亿美金并购俱乐部。这些巨头的并购规模大到令人震惊,IBM买Red Hat花了347亿美金,微软买LinkedIn花了260亿美金,Salesforce买Tableau花了160亿美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SaaS交易有着惊人估值?
我们认为,首先,投资者和并购者越来越发现SaaS通常采用的订阅式商业模式有较高粘性,公司收入可预期性很强,值得有一个更高的估值溢价。而已上市的SaaS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良好市场表现让目前仍处在私有阶段的SaaS企业变得更有吸引力。
其次,目前整体来看,云服务相关企业标的数量仍然不足,有稀缺性。至少在目前,愿意接受高倍估值的买家已完成的交易没有让他们利益受损,有时还收获颇丰。传统大型软件企业只能继续收购SaaS企业,以获取自身进一步增长,同时也助力企业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最近,Google也按捺不住,以26亿美金收购了数据分析公司Looker。Workday,Broadcom在2018年也新加入了十亿美金公司买家俱乐部, 甚至自己市值仅百亿美金出头的Cloudera和Twilio,也愿意花自己市值的十分之一收购公司了。
在2018年,有33个十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在美国发生,总计1450亿美元的交易额。2019年上半年,已经有9个十亿美金以上公司以共计590亿美金被收购,企业独角兽软件公司的退出之路不仅仅是上市,还有这么多的买家跃跃欲试。
为什么这些巨头如此舍得花钱买公司呢?事实上,传统软件巨头Microsoft、Oracle、IBM、Adobe和SAP的非云业务收入都几乎毫无增长,只有云相关的业务却迅猛上升。大企业内部创新极难,传统软件思维的团队面对云软件的侵蚀,必须毫不犹豫地大力收购。
企业服务二级市场在美国的估值倍数如此高,并购市场如此活跃,也会让人心生忐忑——这个市场有泡沫吗?热度会降低吗?会回调吗?
虽然没人能保证市场会一直火热,但硅谷的SaaS公司们,一次次用坚挺的财务数据,打败了华尔街分析师预测。
Salesforce平均收入以37%的增速连涨了15年,最近一年的收入是140亿美元;ServiceNow上市起7年的年化收入增速是51%,从1.5亿美元涨到了28亿美元。Shopify从上市时的1.1亿美元收入涨到了今天的12亿美元,只用了4年。要知道,中国企业软件龙头用友,收入从1亿美元涨到今天的10亿美元,用了15年。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实实在在、发展迅猛的业务,朝未来看,这些美国SaaS公司就像装满了燃料的火箭,看不到天花板。
为什么美国企业服务的市场这么好?什么红利带来了这么好的收入增长?他们的产品给客户带来了什么价值?背后的创业者都是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
抱着这些问题,我们GGV投资团队开始了美国企业服务公司的拜访之旅。
▲图为GGV纪源资本投资团队成员和被投企业CEO:前排左一起为GGV纪源资本投资经理麦采尧Caiyao Mai、投资副总裁Oren Yunger、API网关开发开源平台Kong CEO Augusto Marietti、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Glenn Solomon、投资副总裁Tiffany Luck,后排左一起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Hans Tung、Kong公司门口的吉祥物King Kong、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Jixun Foo、投资执行董事吴陈尧Joshua Wu、投资经理芮雪峰Anderson Rui、管理合伙人Jeff Richards
Infrastructure:Cloud is eating the world 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给创业者和VC带来了巨大机会,云才是未来
每次大的技术变革,就给创业者和VC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个人电脑的出现带来了苹果和微软,互联网带来了阿里、腾讯、Facebook、Google、Amazon,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滴滴、Uber、今日头条和Snap。
在企业服务领域,云就是创业者们面对的最大技术变革。
这个我们都身处其中、横亘数十年的企业IT系统基础设施革命,早就催生了Salesforce这样的千亿美金公司。但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软件层不断诞生的技术创新,所促成的百花齐放的应用层生态,给了创业者源源不断的机会。
“你们的目标企业客户,对云的认同度如何,处于什么阶段?” 我们问Unravel 的CEO Kunal Agarwal。UnravelData是一家我们投资的大数据系统的监控公司。
大数据生态里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公司和高校在不断做出创新,Google的论文催生了Hadoop,从Berkeley搞出了Spark,从LinkedIn诞生了Kafka,Facebook也把Presto开源出来。各个云厂商, 也在提供自己的大数据服务,AWS上有了Redshift,Snowflake和Aurora,微软的Azure自己做了个Cosmos DB,Google Cloud推出了BigQuery……
不懂技术的人,光看到这些名字就会头晕。面对这些繁杂的大数据系统,客户企业往往要在多个使用场景中操作多种软件,而这些软件管理监控的方法都不一样,极其麻烦。大数据系统监控公司Unravel Data,就是一家在这样环境里被催生的创业公司,它的产品是一个简单统一的平台,管理上述所有的大数据系统。
“各三分之一。1/3已经开始积极使用云,1/3用了一部分但内部还在犹豫,1/3坚决不用。”Kunal摊开双手答道。
“你们要知道,现在是2019年,AWS已经上线15年了,已经诞生了这么多跟云相关的上市公司。但还有一大半的美国大企业没有使用云。可以想见,摆在我们面前的市场有多大!”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Jeff Richards兴奋地说。
亚马逊最早嗅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所以AWS业务一马当先。可因为面前的空间如此之大,后来者也迅速追上了脚步。微软的Azure在2015年还几乎没人使用,2019年已经给公司带来了百亿美金的收入。Google也有了上万人的团队在努力推进Google Cloud。
几大云厂商提供的接口,系统环境都各有区别,再加上企业的本地私有系统,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个灾难。因此,帮助大公司一起做基础建设,也给创业公司带来了参与多云管理(multi-cloud management)的机会。
这个领域诞生了很多有价值的创业公司。例如刚才的Unravel Data做的是在多云上的大数据性能监控,而HashiCorp切入的是更核心的流程,它的开源产品能帮助客户在多云平台上自动provision,secure,connect和run程序。
HashiCorp的历史很像人们常听到的创业故事:几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宿舍里写了一些代码,然后开了个公司,公司拿到VC投资,几年后成为了独角兽。创始人Mitchell和Armon是华盛顿大学的同学,大三时就写出了HashiCorp的第一个产品。Mitchell评价自己是“沉迷于自动化”(automation obsessed):凡是需要重复做两遍的事情,他都会写个程序来代替。
在大学毕业后1年正式成立HashiCorp时,他写了一篇blog, “I’m busy automating. More specifically, I’m developing software to automate everything, and giving it to you. Automation defines who I am, and always has.”
GGV也是HashiCorp的投资人,在公司只有10个人时就投资了HashiCorp,2016年,公司开始商业化,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Glenn Solomon为HashiCorp介绍了现任CEO David McJannet,David是微软老兵,销售经验老道,又曾在Hortonworks和GitHub这两家创业公司担任市场VP。在GitHub被微软75亿美金收购之后,他在HashiCorp找到了新战场。
David McJannet对HashiCorp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过去几年HashiCorp都沿着ServiceNow当年的曲线在增涨,还略快一些。ServiceNow成立12年后ARR(Annually Recurring Revenue)到达了10亿美金,HashiCorp应该更快能达到。ServiceNow现在的ARR已经30亿美金了,它的500亿美金市值也不会是HashiCorp的天花板。
公司的目标很简单,几年后全世界所有跑在云上的程序,20%以上用沉迷自动化的Mitchell领导下写的automation代码来管理;超过四分之三的全球2000强,都在David领导的销售下给HashiCorp付费。
HashiCorp这类公司能如此飞速增长,除了对多云程序管理的需求,还有其开源的产品策略——开源软件在美国的产品推广和商业化路线极其成熟。
明星开源公司MongoDB和Elastic上市后股价一飞冲天。美国市场最火的未上市独角兽里面,除了HashiCorp,另外两家Databricks和Confluent也都是开源软件。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开源软件公司,是开源平台Kong,GGV在2018年投资了这家公司。云的普遍使用,带来了程序运行环境的升级,Docker和Kubernetes让容器化和微服务化成为潮流,而程序节点之间的API交流成指数级提升。Kong的产品帮助客户去管理API的流量、访问权限、状态,又因开源的模式让生态系统里的程序员都为其添砖加瓦,迅速占领了这个市场。
API网关开发开源平台Kong的CEO Augusto Marietti(简称Aghi)出生在罗马,因为意大利创业环境很弱,在2009年飞来了旧金山。
Aghi刚来就参加了一个早期创业者的小聚会,聚会上参加的人不多,但现在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Uber的创始人Travis,Airbnb的CEO Brian,Dropbox的CEO Drew和Box的CEO Aaron。Aghi当时为了省钱,借住在Uber创始人Travis家,每天睡沙发。后来Travis搬了家, Aghi又去了当时只有十多个人的Airbnb办公室里借住,当时的Airbnb虽然Bug很多,但订单量一天天疯涨。
在Travis的帮助下拿到天使投资后,Aghi做了一个把云端的组件连接起来的PaaS公司,一做就是五六年。由于时机不对,公司濒临破产,Aghi告诉团队,这么多年公司写了很多小功能,现在可以把代码开放出去,放在网上看看有没有人用,给社区做点贡献。没想到这看似濒死的挣扎,却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后来,公司关于API管理的代码模块,在GitHub上被疯狂下载,Kong也接到客户要求,希望购买相应的付费企业版。Kong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大机会,迅速转型成了一个开源软件公司。
Aghi告诉我们,他想做的事一直没有变,就是坚信程序之间会互相连接起来,只是花了这么多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产品路径。
纵观中美市场,云的使用量还在持续上升,带来的创业机会层出不穷。
AWS每年增速超过40%(2016-18年分别增长了 55%,43%,和47%),阿里云每年收入都在翻倍。在这个大趋势下,诞生出的细分需求,如多云管理,容器管理,API管理,都给创业者带来了新的灵感。而同时,开源模式的成熟,又能让好的产品低成本迅速受到客户的认同。这是一个充满新机会,而又看不到天花板的市场。
我们深感,对于基础架构层的技术创业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的时代。
Application:Software is still eating the world 软件渗透世界
2011年,A16Z合伙人Marc Andreessen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当时的科技行业被二级市场投资人冷落,科技巨头们的市盈率 (P/E) 差不多是历史最低点,而市场情绪还觉得科技行业有泡沫,公司被高估了。
但从那时起,在C端我们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腾飞,在B端也看到了大量的SaaS公司蓬勃发展。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有上市的SaaS公司来服务,比如销售管理的Salesforce,人力管理的Workday,到客服管理的Zendesk,流程管理的ServiceNow。
今年6月,GGV投资的Slack在纽交所上市,公布了历史收入情况后,其成长曲线震惊了全行业。产品上线第三年的2016年,收入就上了1亿美元,接着还持续每年翻倍增长,18年就到了4亿美元。从来没有SaaS公司有这么快成长过,客户被SaaS巨头们培养出来的使用和付费习惯,让新一代SaaS公司的产品接受度和商业化进程都前所未有地加强。我们对SaaS的新机会更加乐观。
Slack的创业经历极为有趣。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是加拿大人,2002年的时候在温哥华开了个公司,开发了一款名叫Game Neverending的网络游戏,可游戏没成功,顺便做的一个照片共享平台Flickr却火了(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还在2005年被雅虎收购。
Stewart在09年继续追逐梦想,创业开发新的网络游戏Glitch。结果跟上次创业一样,游戏又没做成,但顺便开发的一个团队聊天工具火了,成了今天百亿美金的Slack。
Slack开创了Saas领域的独特销售模式:To C 再To B。
过去成功的SaaS公司,大多是面对大型企业解决管理层的问题,以销售为导向,向公司决策者演示产品,进行试用和采购。Slack把重心放在了终端的用户体验上,让每个用户热爱使用这个产品。Slack用To C的方式来进行推广,让企业内部的小团队自发用起来,然后在企业内部扩散,最后用极低的销售成本,和极快地销售速度,让企业买单。
因为产品好用,客户的复购率也极高,在上市的19年,其收入留存率(net dollar retention)还是惊人的143%。好的产品加上自下而上的销售模式,给企业服务公司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美国,对于To B企业而言,好的销售只是一方面,出色的产品才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心。
好的产品会赢,这是我们在美国特别大的感受。美国客户对SaaS的价值已经极为认同,付费习惯已经培养得很好,所以即便在极其细分的领域里,只要做出了好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就有忠诚客户使用,就有源源不断远超预期的收入。所以,这也是美国应用层创业者的黄金时代。找好自己的细分,做好有价值的产品,建立起有能力的销售,公司就能一步步长大。
举几个例子:GGV这次所拜访的公司,大多都会在前台摆几个iPad,让访客签到,甚至一些只有几十个员工的小公司也会这么做。而我们发现,这些iPad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叫Envoy的公司提供的SaaS签到产品,而这个做访客签到业务的公司已经融资4300万美金了。
我们此行参观的公司里面,BrightWheel专注为幼儿园制作管理系统,Slice是专注为中小比萨店的管理和外卖系统(对,只专注比萨店),WorkBoard是专注做OKR管理的协同系统。
我们总会问这些CEO,你们做这个系统,壁垒在什么地方?
美国的公司合伙人会抢着答,这就是应用软件,没有什么是只能我来开发别人不能抄的,但最好的产品会赢。
我们又问,这么细分的市场,公司能做多大?客户能付多少费用?
CEO们马上给我们列出来客单价、收入增长、用户留存……数据都非常惊人。
近期Zoom上市时有人感叹:“好像这产品跟之前的竞品没什么本质不同,只是更好用一些。但,就是因为提供了一个‘好一些’的产品,就诞生了一个2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
除了这些产品驱动的创业者,美国也有很多战略驱动的创业者。美国一家著名基金叫Greylock,而 Workday和Palo Alto Networks这两家估值过百亿美金的公司居然是从Greylock办公室内部孵化出来的。他们都是靠战略分析行业空缺,以自身的网络向企业寻找核心需求,再组建创始团队,投入超额资本,介绍初期的大型客户迭代产品,孵化公司成长起来的。
GGV投资了一家客户服务软件公司Gladly,也是其最新孵化目标。其CEO Joseph Ansanelli曾是Greylock的合伙人。他大三时开始创业,第一家公司就被Apple收购了。几年后又出来创立了Connectify,被KANA收购后,他作为市场VP帮助公司成功上市。之后又做了个安全公司叫Vontu被Symantec收购。
在Greylock当合伙人时,Joseph又认真梳理了客服行业的痛点,发现目前的产品都是流程任务导向,每个服务节点都是一个任务,而不同任务之间并没有以用户为中心串起来。于是出来创立了Gladly,目标是做出一个以终端消费者为核心的客服SaaS。
提供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留存和活跃,SaaS公司们还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客户的更深需求。Shopify是很多VC错过的项目,甚至其上市时,大家也觉得这个面向中小商家的电商建站平台是个天花板很低的事情。但现在看Shopify的财报发现,作为一个软件公司,其超过一半的收入已经不是来源于软件付费。在通过SaaS绑定了这些商家之后,其支付、物流、金融的服务都产生了可观的收入。
刚才提到的Slice,在提供管理软件给小披萨店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处理支付,提供供应链服务。给幼儿园提供管理软件的BrightWheel,也在计划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课程体系。
软件为核心的公司正在侵蚀各行各业。2011年那篇著名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里写到,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广告公司是软件公司Google,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台是软件公司Netflix,世界上最大的招聘公司是软件公司LinkedIn。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封号被颁给了软件公司Uber,世界上最大的酒店集团成了软件公司Airbnb。
设想未来,软件公司Slice会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披萨连锁,软件公司BrightWheel会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幼儿园连锁?
只要社会运转和企业管理中任何一个环节还在用纸和笔在记录、靠电话和喊话在协作、用Excel和PowerPoint做管理汇报时,就有SaaS创业公司的机会,就可以去实现这些流程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应用SaaS软件的创业道路大有可为:年轻人可以去一线挖掘痛点,有经验者可以利用资源孵化公司,成长前景无比广阔。甚至在一些极其细分的行业,作为一个SaaS公司,还可以往价值链更深处延伸,从行业的服务者,变成领跑者。
Global talents and global market软件超越国界,人才全球化、产品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
让全世界的人才聚在同一地方做一款好的产品,把这些产品销售给全世界的用户使用,已是我们见到的这些公司的默认选择。
Tray.io是一家API生态相关公司(对比Kong的使用者是工程师、帮助内部更好的管理API,Tray面向普通的业务人员,利用各个SaaS的API,通过图形化的界面来生成应用)。
Tray的三个创始人都是英国人,有一半员工在伦敦,一半在旧金山。像这样的跨国协作办公已经成为了常态。
就在这短短几天GGV拜访的公司中,Nozomi(IOT安全公司)CEO来自委内瑞拉,公司100人,有40人在瑞士,10人在英国;另一家以白帽众测为模式的网络安全公司Synack,其平台上的白帽来自65个国家;Unravel Data的CEO来自印度,有一半员工在班加罗尔。Slice的主要员工,甚至在大家都没听过的国家Macedonia,CEO讲当地的小时工资只需要2美元,大家都默默把手机地图打开搜这个国家在哪里。
全球市场也是这些公司的默认战略方向。Slack的财报里公布,有近一半的用户是来自于海外,这些用户全是自己在网上注册付费,而不是通过公司销售。
BrightWheel CEO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全英文的SaaS产品,他们目前还只专注在美国市场,但注册用户来自全球,甚至还有来自非洲的博茨瓦纳,联系问他们怎么付费。
今年6月,Kong的CEO Aghi来中国参加KubeCon(一个面向工程师的全球大会),我们GGV也协助他办了两场meet up。Aghi说,从来没有想到他们在中国有这么多用户。在KubeCon,有1/3路过的程序员知道他们,他发现甚至连腾讯内部也在深度使用Kong。一个意大利人,在美国开了家公司,有全世界的程序员为其贡献代码,然后被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使用,真是个让人兴奋的故事。
不限国界地建立团队,不限国界地推广产品,已经成了这些CEO们根深蒂固的天然认知。有了产品方向,就去寻找全球最适合的市场,就去寻找全球最适合的团队。在消费互联网,Facebook和Google这样成功地获取了全球超过20亿的用户,在企业服务这个领域,同样的故事在继续上演。
China still in winter, but will spring be far away?中国企业服务行业未来可期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世界超级大国,对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网民人数是美国的3.2倍,中国的线上零售规模是美国的1.3倍,公司数量是美国的5.8倍,但是IT领域的花费却是美国的18%左右,2018年,中国IT总花费1950亿美元,美国IT总花费11000亿美元。
我们看到,不同地区之间收费模式存在重大差异。
有了SaaS订阅制收费这个天生优质的商业模式,加上企业客户的高忠诚度、低流失率,再加上全球化的市场规模,奠定了美国SaaS企业稳定、快速、持续的增长速度。这样的SaaS市场环境很让人羡慕。
当美国企业都在用ARR衡量收入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创业公司还在讲合同额;当听到美国企业140%甚至160%的收入留存率(net dollar retention)的时候,中国企业大部分还是收取15%的后续服务费,就算有软件订阅费留存,也极少超过100%。在美国,单一客户愿意付500万美元年费给SaaS产品并不罕见,在中国,大部分还是不到500万人民币的定制化开发项目。从数据来看,典型的美国软件公司,SaaS收入占到总收入的比例超过80%,而中国的软件公司,服务收入还常常占大头。同时,中国软件企业由于定制化服务比例较高,导致毛利率低于美国同类型公司20个百分点。
我们预判,中国SaaS企业发展可能的趋势:
1. 在中国,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对云,对订阅式付费和增值服务付费意愿都在不断加强。但这将是一个线性变化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2. 中国中型企业将是SaaS付费的主力军,它们对SaaS的易用性有很高要求(中国的大型企业更希望采取定制化的服务,而不是订阅式的服务;小型企业付费意愿仍然会很低)。
3. 中国的大型To C企业会对To B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例如钉钉,企业微信),会在这些体系下诞生一些美国没有的产品。
在基础架构领域,目前的现状仍然是中国特色的云服务市场,中国特色的底层服务为主导。
中国企业的公有云使用率确实在飞速增长,但仍处在极早期,还有大量客户考虑偏好私有云或有中国特色的行业云。这种中国特色的多云管理,值得创业者去探索是否有类似于HashiCorp这样的机会。但在基础架构领域的大多数场景,无论是数据库,大数据平台,中间件还是运维工具,面临的都是全球的竞争。
工程师对开源工具的选择是无国界的,从MySQL到Hadoop到Spark到Kafka,包括HashiCorp的Terraform、Vault、Nomad,都被中国的程序员广泛使用。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中国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应当立志成为这个细分功能里的世界第一。
在这个底层技术巨变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市场。
在应用领域,中国市场还处于“按项目制付费,教育大型客户去使用基于云的多租户SaaS产品”的阶段。意识的普及,跟中国何时能诞生一名SaaS巨头,是彼此促进的关系。
等到中国可以出一个Salesforce这样的巨头公司,或者要求低一些,在某个领域跑出一个ARR达到5亿乃至10亿美金的公司,才真正是SaaS创业者的黄金时代。现在,“耐心”仍然是SaaS创投圈谈论最多的一个词。企业服务创业者需要做的,还是专注于自己行业的客户需求,专注中国企业客户大量独特的痛点,开发出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曾经中国商品远渡重洋占领了美国各大超市,未来中国企业服务公司也应该积极的走出去占领海外的市场。
Zoom最近的上市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在中国有几百人研发团队的公司,CEO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在美国生根发芽,获得了美国客户和全球客户的高度认可,实在是非常不简单。
也许中国的SaaS创业者都应该更积极地去看海外市场,那里有更习惯SaaS订阅模式的客户,有更愿意去拥抱公有云的意识,也有更高的客单价。中国团队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能力是世界一流,创业精神和时间投入更是绝对优势,在企业服务的全球市场上,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创业者可以拥有国外同行企业的一样的影响力。
《冰与火之歌》里有句著名的台词,“In the game of thrones, you win or you die”。这在消费互联网的市场里,这句话或许成立。但在企业软件市场,我们在美国看到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如今,作为投资机构,我们更希望看到中国的企业服务创业者能像剧里的Stark家族一样,从寒冷的Winterfell出发,坐上王位。而让我们更加期待的是,在中国企业服务市场里,王位不止一个。
作者:GGV企业服务小组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1Cx9nNRNqc_P-S91B5LWA
-
资讯
「一起求职」完成千万A轮融资,在大学生求职服务平台中发展势态较好
9月3日,创业邦获悉大学生求职服务平台「一起求职」完成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茂榕投资领投、涌铧投资跟投,主要用途在布局学校合作以及课程内容研发,此轮融资由多鲸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据悉,一起求职此前还曾获得涌铧投资的千万Pre-A轮融资。
一起求职创立于2017年,主要通过与高校就业办共建工作室的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专业系统的实习就业指导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更深入的校园招聘服务。据悉,平台覆盖从大一到研三全专业全年级学生。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安徽多地有合作学校。
一起求职创始人兼CEO袁振华深耕教育领域多年。他认为,大学生普遍存在职场认知匮乏、对未来迷茫、求职技能及基本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率低、企业招聘成本高等问题。
针对大学生在实习和就业阶段面临的痛点,一起求职开发了“职小牛实习生计划”与“求职私教”两款产品,从职业方向定位、求职技能、基础职业技能、行业深入探索、岗位技能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进阶式求职服务。目前一起求职付费学员人数已超过4000人。
产品形态上,一起求职提供包括在线视频课,1对1、1V6小班直播课、35线下大班课等多种授课方式。
针对下一步发展计划,袁振华表示,一起求职未来将继续深耕现有核心城市,一到两年时间内完成在核心城市70%以上的学校占有率,同时针对三四五线城市展开加盟合作。与此同时,一起求职依托学校的渠道资源,为企业提供深度的校企合作服务。
关于本轮投资逻辑,涌铧投资合伙人张胜兰表示,一起求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学生转换到职场人的学习平台,与各个大学深入地合作使其更落地地服务处于就业迷茫期的学生,团队多年的专业人力资源行业背景使其课程更符合用工单位的需求,我们持续看好团队在职业培训赛道上的发展。
茂榕投资合伙人杨坤表示:“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加速落地,新职业教育蕴藏着巨大机会。大学生求职服务是2000万人的蓝海市场,随着就业压力加大,求职前培训需求非常大,但目前渗透率很低,而且产品形态单一。随着社会关注度提升以及更多市场化的专业机构参与,细分赛道面临起飞,我们相信中短期内有数十倍的成长空间。一起求职是市场上屈指可数的公司打开了与高校深度合作的机构,其匠心打磨的课程和标准化的教学服务在众多高校和学生中树立了良好口碑。我们非常看好一起求职的发展潜力,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多鲸资本认为,职前教育/职业教育由于其服务品类的特殊性,面临着用户流失及持续获客的难题,大多此类公司的复购情况都很差,且从另一方面来说服务效果与复购行为存在悖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规模化获客并持续优化获客成本是一个重要课题。一起求职通过与高校就业办深入绑定合作,占领了学生端入口,获客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在大学生职前教育领域的优势明显,发展形势较好。
作者:岳丽丽
文章来源于:http://www.cyzone.cn/article/551665.html
-
资讯
【阿根廷】HR聊天机器人Emi Labs完成200万美元的天使融资
鉴于拉丁美洲对Y Combinator最新毕业项目的兴趣日益浓厚,看到像Emi Labs这样的校友吸引投资资金令人放心。
这家为人力资源(HR)开发人工智能工具的阿根廷创业公司最近宣布,由硅谷最着名的基金之一Khosla Ventures领导投资200万美元。
资金将用于巩固墨西哥及其本土阿根廷的业务,以及探索包括巴西在内的其他市场。该创业公司还计划开发和改进其机器学习算法。
有趣的是,该公司派遣整个团队到旧金山参加最近的冬季批次,而不仅仅是创始人。演示日之后,Emi Labs从Khosla Ventures获得了宝贵的可兑换票据。
自从几个月前的演示日以来,我不确定这里的具体时间表。尽管如此,有关该轮的消息刚刚破裂。
由Sun Microsystems联合创始人Vinod Khosla创立的Khosla Ventures管理着价值超过50亿美元的资产。这是它第一次投资阿根廷公司。
“我们很自豪能够支持由Emi组建的团队,其任务是使用人工智能简化选择流程,” Khosla Ventures的合伙人Evan Moore说。“通过这项提议,合作伙伴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的招聘费用,并帮助候选人找到更多更好的机会。”
它是如何工作的
银行,零售和客户服务合作伙伴使用Emi Lab的人力资源聊天机器人来加速大量候选人的招聘流程。也就是说,合作企业将重复性任务指定给软件,例如联系或筛选个人。这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资源。
反过来,求职者继续通过短信填写申请表以供自动考虑。平均而言,这需要五到七分钟,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使用。如果候选人有资格,他们就会与招聘人员会面,进行调查或进行能力测试。
关于数字,该机器人据称通过预先过滤候选人和安排面试,每天为招聘人员节省五个小时。发送申请和面试之间的等待时间也减少了82%,这大大提高了合作伙伴和申请人的工作效率。
自2018年3月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与几个客户合作,因此它的牵引力肯定引起了YC的注意。由于机器人如何“人性化”招聘经验,它在墨西哥和阿根廷设有办事处,在智利和乌拉圭也很活跃。
Burger King和Farmacity等公司使用Emi Labs的平台。
基于任务的但有利可图的机器人
在Quasar Venture Builder工作多年后,再次在非盈利组织会面,首席执行官Mateo Cavasotto和首席技术官Andres Aslanian意识到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在登陆工作时遇到了困难。简历和应用程序是问题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聊天机器人简化了体验,消除了招聘过程中的任何隐藏偏见。算法不是人力资源代表与候选人互动,而是做到了。也就是说,它会审查个人资料并监督每个阶段。
在Emi Lab的第一年运营中,它筛选了超过30万名有希望的人。根据首席执行官的说法,记住这一点,最近的科斯拉投资并不是要将创业公司纳入绿色数字。相反,它更多的是团队扩张。
“在我们推出这一轮之前,我们完全盈利,” Cavasotto说。“我们不需要钱来生存。我们利用这笔资金为团队增添了不可思议的人才并承担了风险。“
投注拉丁美洲
对于Cavassoto来说,Khosla的资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也是一个很大的责任。据他介绍,如果这项投资失败,Khosla及其投资者可能会损害拉美创业生态系统的声誉。
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如果投资因管理不善而成为一个糟糕的投资,那么它可能会留下不好的声誉。然而,大多数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都明白他们的游戏是冒险的。如果投资因合法原因而失败,那么资本很可能不会像这样消失。
在Cavassoto看来,拉美创业公司实际上是在某些受众中流行。
“今天,来自拉丁美洲的硅谷在硅谷具有重要价值,” 卡瓦索托说。“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地区。投资者之前没有看到这个机会,但Rappi和Grin等公司开启了旧金山投资者的视线。“
“也许他们总是会谨慎地看待我们,或者他们不会理解公司在这里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但现在比几年前成为拉丁美洲企业家的时间更好。 ”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与众多拉丁美洲创始人一起试图在美国筹集资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绝对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事实上,许多外国投资者甚至不会考虑拉美创业公司。
然而,慢慢但肯定地,其他人开始在该地区形成一种FOMO感(害怕错失)。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来源:https://www.contxto.com/en/argentina/argentine-hr-chatbot-emi-labs-nabs-us2-million-from-khosla-ventures/
-
资讯
2019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于深圳重磅揭晓,祝贺!
2019年9月7日,2019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于深圳金茂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由HRTechChina发起主办,并得到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大力支持。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HRTechChina INNO Awards
HRTechChina从成立以来,推广和传播最新的人力资源科技方面的新知、项目、动态、技术等等,更是致力于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投融资市场跌宕起伏,从2016年2017年的到2018年2019年的低谷。这期间都出现了不少的HRTech的创业公司,的时候大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各种尝试和努力都为这个市场播下前进的种子。在低谷的时候行业和企业内部便基于更实际的服务产品,提升改进创新。
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落地场景,我们国内的HRTech领域涌现出很多创新的内容。这可能是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实践创新、场景创新、对象创新、推广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创新等等。
创新需要勇气,HRTech的创新更加需要机构和企业相互协同和支持。我们也看到HR行业的同仁,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而评选奖项可以更加进一步的激励创新、探索和冒险精神!为能够进一步的推动这种氛围,HRTechChina特别发起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 ,同时9月7日在深圳的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年度论坛中揭晓并颁发奖项!
HRTech INNO Awards 2019 奖项设置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奖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企业实践奖
评选环节
本次评选环节评委严格把关。40多家企业在申请奖项过程中,首先须提交完整的案例体系或深度的细节,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结果验证,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均可,要求必须原创且经实践考验。评选过程中,企业资料先交由评委团单独审核,审核通过,进入研究阶段,以各项指标为基准,最终确定了12家符合要求的企业和机构。
最终确立本次的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获奖名单为: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企业实践奖(排名不分先后)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沃课堂
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培训管理与移动学习平台实践分享
美高梅中国
项目名称:美高梅网上学院
海尔集团
项目名称:搭建海尔移动人才体验系统
深圳市创客工场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跨界创新,让HR产品拥有性感的外表和有趣的灵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中国平安HR-X “千人千面”智能培训项目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奖
上海必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Workio
产品介绍:Workio 是BIPO旗下面向全球中小企业的HR SAAS服务,我们围绕着企业里最重要的资源:人,依托BIPO遍布全球的服务资源,通过workio轻松整合线下服务,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的不仅是软件功能,更是看得见的可靠服务。
Workio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员工主数据管理、入离职管理、考勤管理、工作流审批、财务报销、薪酬计算、体检预约、福利商城等功能,系统内置法规政策和行业经验,通过引导式的上手操作,让每一个初次接触这个APP的员工都可以轻松上手,增加工作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管理。
上海劳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WTS
产品介绍:产品四大核心引擎,一站式解决企业劳动力管理问题。制度配置引擎:传统通过人工对不同岗位职级进行制度设定,工作繁重。劳勤的导航式制度配置模式,内置数十个行业,近千个“业务场景”制度模板,快速配置各岗位考勤制度。事件预警引擎:传统方式无法实时管理人员到缺岗,加班工时合规化及成本控制,劳勤的时间预警引擎,自动进行制度对比,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升管理的预见性和及时性,改变原来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流程引擎:纸质单据申请HR最终员工效率及领导签字手续繁琐,劳勤流程引擎,实现手机移动考勤单据申请\审批\待办全程贴心提醒,烦心的事全搞定。智能分析引擎:传统方式无法帮助管理者对运营管理\培训计划等重要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实时数据智能分析引擎,图形化展示异常智能提醒,让数据活起来。
薪郅互联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薪酬体系设计工具
产品介绍:运用AI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客户提供市场薪酬分析Saas平台。运用工具将薪酬现状与市场薪酬对比分析,帮助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为员工切换至新体系时的调薪成本测算。
薪宝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佣金宝
产品介绍:一站式任务众包结算 报税服务平台
共享经济下自然人通过与平台的业务结算获取收入而产生的税款门前申报缴交等事务代理。企业在佣金宝平台为众包人员结算、代发佣金,我司在平台为众包人员代缴税费。
①企业方只需点击上传,平台即刻自动匹配数据,轻松完成代发,一秒到账!
②API自动化结算,资金去向清晰,资金更安全,企业主更安心。
③资金安全三要素校验,客户独立子账户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④发放灵活,支持支付宝、网银多种结算方式
上海仁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仁云HR智能助理
产品介绍:仁云科技推出的“仁云HR智能助理“,懂员工,为员工“答疑解惑”;懂HR,解放HR 60%的工作。而且是一个不断自我迭代学习的HR 智能助理,赋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场景,涵盖全业务的AI语料库。HR智能助理,成本低、高效且持续工作。
当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倍感压力而又无处排解快要憋出“内伤”时, 在HR察觉之前,HR智能助理可以迅速感知到这些情绪,及时提出预警,请求人工介入,及时疏导,避免员工情绪恶化。
情绪的感知、预警的提示都是在自然语言理解及意图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声音与文字识别出来的。通过机器感知加上真人关怀,及时帮助员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
仁云HR智能助理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不仅能做到与员工进行一问一答,还能在多轮对话中识别员工意图,承上启下。帮助HR收集员工较为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同时基于交互数据的文本和情感分析,快速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和评价,从而为HR制定员工福利或员工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提供依据,用科技赋能人力资源管理,用技术为企业“升温”。
深圳市蓝鹰立德软件咨询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蓝税
产品介绍:蓝税是针对于2019年个税新税法而设计的专业解决企业员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及报送问题的企业级解决方案。产品方案中包含员工信息管理、专项抵扣信息管理、个税计算、个税申报、个税缴纳等核心功能。独有的集团化一键处理,解决中大型企业员工个税申报过程繁琐复杂的难题。极大程度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人事工作效率,为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管理带来巨大的价值。
恭喜以上获奖企业!
通过这次评选,表彰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方面的大胆创新与无限追求。强化以人为本,以科技为驱动力的先进理念,更好推动向前发展。
口碑成就价值。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评选作为中国最权威、最顶级、最具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科技评选赛事之一,入选企业经过层层筛选,评委会的严格把关,终获荣誉。再次表示衷心的祝贺!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参与并关注此类活动,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的创新!
关于HRTechChina
HRTechChina作为中国首家关注和垂直报道人力资源科技领域的平台和媒体,自2015年起我们持续不断地为中国行业同仁传递最快最新的全球人力资源科技资讯,影响和引领中国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多年来我们建立向世界传达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力资源科技的巨大能量和迅猛势力。未来,我们仍将致力于提供及时、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和商业新闻,以及增设更富洞察力的商业深度报道等媒体内容,继续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信息、知识、观点、趋势。
-
资讯
尽管Q2业绩强劲,Workday股价依旧下跌6%,昨天收盘177美元,盘后跌破400亿市值
编者注:我们之前谈到Workday为什么一个月内暴跌100亿的文章(点击可以访问)发布2020第二季度财报后,股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大跌。最低一度跌到174美元。截止收盘177美元,盘后依旧小幅下跌。失守400亿美元市值大关。9月2日是美国劳动节,所以不开盘。所以9月3日或许会好一些。(特别注意,这个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以下为正文,由MAITALI RAMKUMAR撰写
Workday股虽然公布了强劲的季度数据,但仍在下滑。今天股价下跌约6.1%,与同业一致。
甲骨文和SAP分别下跌约0.6%和0.7%。其他科技股也处于亏损状态。
亚马逊,Apple,Alphabet和Facebook今天分别下跌0.9%,0.6%,0.5%和0.9%。
Workday股票:分析师反应不一
在收益报告公布后,华尔街分析师对Workday股票反应不一。BMO,NorthLand Capital和摩根大通降低了该股的价格目标。
BMO将其目标价格从230美元下调至225美元,摩根大通将其目标价格从225美元下调至220美元,NorthLand Capital将其目标价格从240美元下调至225美元。
然而,花旗集团将Workday从“卖出”升级为“中性”。它还将Workday股票的价格目标从138美元上调至192美元。Stifel将其股价目标从195美元上调至210美元。
Workday股票高于分析师的预期
Workday在8月29日公布了其2020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本季度,Workday的收入同比增长32%至8.88亿美元。此外,本季度Workday的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44美元,而2019财年第二季度为0.31美元。该公司压低了华尔街分析师本季度的收入和盈利预测。分析师此前预计,该季度Workday的收入为8.72亿美元,每股收益为0.35美元。
Workday的收益审查
第二季度,Workday的调整后经营盈利同比增长73%至1.17亿美元。虽然该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32%,但调整后的成本同比增长28%。这一增长导致其经营利润和利润率的扩大。Workday的营业利润率从2019财年第二季度的10.1%扩大到2020财年第二季度的13.2%。这一利润率的增长是由于公司将部分第二季度成本转移到下半年。
Workday的订阅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4%至7.57亿美元。该分部贡献了该季度公司总收入的约85%。由于净新订单,附加业务和净保留,其收入增加。该公司的专业服务收入增长了23%。Workday有一个稳固的季度,它增加了新客户,包括Gap,Stanley Black&Decker,罗克韦尔自动化,Aldi商店和Bunnings集团。该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平台现已被超过40%的财富500强公司使用。
在Workday的第二季度财报新闻稿中,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eel Bhusri表示,“这是一个强劲的季度,全球客户在财富500强和全球2,000强企业中的势头持续增长,因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希望Workday能够制定计划,在一个由机器学习驱动的系统中执行和分析。此外,我们与Adaptive Insights庆祝了一年,并继续在整合愿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随着我们进入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投资于利用我们的优势和开拓新机遇的领域。“
提高指导
Workday已经提高了2020财年的收入指引。在这一年中,该公司预计其订阅收入为30.6亿美元至30.7亿美元,反映了该范围高端29%的增长。它预计今年的专业服务收入将达到5.2亿美元。该公司预计其2020财年的调整后经营利润率约为12.3%。工作日计划在该年增加约2.8亿美元用于增长和业务扩张。
-
资讯
HR请注意:零售行业售货机器人上岗
编者注:HR需要注意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不但要服务好人类员工,还好兼顾人类员工和机器人员工的协调。前几天HRTechChina发布了如何构建数字时代的办公场所的企业文化,这不是危言耸听。沃尔玛在这个方面探索和实践走得都非常前面,比如前段时间计划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沃尔玛代币以及使用VRAR技术进行员工培训等。
类似Amazon Go这样的无人商店可能会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但对于沃尔玛来说,将当前硕大的商超做如此前卫的改造还不现实,不过,自动化程度的提升还有其它手段,比如机器人。
早在2017年,沃尔玛就在50家老式门店启用库存扫描机器人。今年,试点扩大到350家门店,且机器人开始越来越接近过道售货员的角色,甚至可以为部分低价促销商品提供签名验证服务。
同时,机器人的类型也在丰富,比如擦地板机器人、卸货机器人等。
对于机器人对普通员工的潜在冲击,沃尔玛CEO Doug McMillon曾表示,普通员工可以腾出功夫去做那些更称心如意的事情,比如与客户互动。然而,CFO Michael Dastugue似乎更现实,他坦言随着越来越多自动机器人的上岗,某些职位将因此消失。
Bossa Nova Robotics
来自凤凰科技:https://tech.ifeng.com/c/7pYxh55cEng
-
资讯
【美国】ZapInfo完成了175万美元的第二轮种子轮
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州, 2019年8月26日—ZapInfo,一个被8500多名注册用户使用的信息自动化和生产力平台,今天宣布了其第二轮种子轮的细节。
新投资者任仕达创新基金和企业现有投资者集会,合资企业和大北七座山峰实验室所有参与融资事件,这将有助于燃料ZapInfo最近形成的多个集成和合作等主要平台IBM、SAP、嘲笑,杰出人才人,Gr8People Jobvite和其他几个平台,转售和包ZapInfo解决方案。这笔资金使得ZapInfo迄今为止筹集的风险投资总额超过300万美元。
自2018年8月多家初创企业的企业家道格·伯格(Doug Berg)担任ZapInfo的全职CEO以来,ZapInfo在过去12个月里增长了400%以上。ZapInfo正被成千上万的公司迅速采用,这些公司使用它来自动化招聘和销售过程的每一步。通过使用浏览器内的技术来提取、丰富和交换站点间的数据,Zapinfo只需2次点击就能轻松完成,同时将招聘流程减少了50%或更多。
这个屡获殊荣的招聘解决方案还开发了同意书管理解决方案,帮助雇主和营销人员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求职公告板收集联系人和个人资料数据。随着GDPR法规在加拿大和美国变得越来越普遍,数据隐私指南也越来越多,Zapinfo完全遵循这些法规,为雇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在他们的招聘申请中保存个人数据之前,先获得联系同意。
加入ZapInfo董事会将Ilonka Jankovich,任仕达创新基金,他说,“ZapInfo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的招聘行业的创新有助于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和连接的人才生态系统平台使用兼容的方法,所有雇主需要的人才竞争的未来。”
ZapInfo平台帮助自动化所有发生在人才平台(ATS、CRM、招聘营销等)和采购网站(求职公告板、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之间的信息交易。
Zapinfo解决了招聘人员在搜索、提取、充实、评估和交换数据方面浪费了50%或更多时间来做手工和费时工作的问题。ZapInfo的智能招聘自动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干掉”任何职位,并在几乎所有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求职公告板上创建搜索,以找到匹配的人才。因此,在Facebook、Github、Twitter、谷歌等招聘人员非常感兴趣的网站上进行招聘是可能的。
ZapInfo不仅帮助寻找匹配的人才。招聘人员可以对丰富候选人数据的联系人和个人资料进行“快速处理”,以找到直接的联系信息(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及完整的社交个人资料。然后,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触发自动化的个性化信息传递和联系方式,每天节省数小时的时间。一旦收集到这些信息,ZapInfo可以将这些信息导出到100多个招聘平台中的任意一个,并与这些平台建立API和BPI集成,从而消除了招聘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摩擦。
ZapInfo已经被招聘和销售团队所采用,他们可以使用该工具立即提高2倍的生产力,帮助招聘团队大幅提高生产力,并帮助跟踪招聘活动和结果。主要客户包括百思买、劳氏、家得宝、阿森松健康、默克、康卡斯特、TeraData等。
CareerXroads的负责人兼联合创始人Gerry Crispin评论道:“ZapInfo正在帮助把自动化带到高度分散的招聘行业的各个互不关联的方面,帮助消除平台、求职网站、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之间的摩擦,这些平台之间的交流并不顺畅。”
关于ZapInfo公司
ZapInfo.io是一个屡获殊荣的招聘和销售流程自动化和生产力工具,超过8500名招聘人员使用,帮助减少招聘时间的50%或更多,自动化招聘过程的每一步。
ZAPinfo使搜索、提取和丰富人员和个人资料数据变得简单,只需2次点击即可完成,并帮助招聘人员和销售代表通过电子邮件和个性化的社交信息与人才直接联系。ZAPinfo还使用它的应用程序连接器帮助几乎所有的ATS、CRM和HRMS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这使得共享人才档案完全自动化。
关于任仕达创新基金
任仕达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全球领导者。该组织通过将当今技术的力量与我们对人的热情结合起来,支持人们和组织实现其真正的潜力。任仕达创新基金作为一家战略性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正在构建一个早期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的投资组合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原文地址:https://www.zapinfo.io/post/zapinfo-raises-1-75m-series-seed-2-funding
-
资讯
Workday宣布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收入为8.878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同时提高2020年度收入预测
编辑注:我们整理财报的核心数据信息:
核心的几个数据:
第二季度总收入为8.87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7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订阅收入为7.5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9%
Workday表示,现在认为2020财年的订阅收入在30.6亿美元至30.7亿美元之间,高于先前预期的30.5亿美元至30.6亿美元。
该公司还预测第三季度订阅收入在7.83亿美元至7.85亿美元之间。分析师平均预期为7.826亿美元。
截至7月31日的季度,净亏损为1.2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8616万美元。稀释后摊薄每股净亏损0.53美元,去年同期为0.4美元。
非GAAP计算下摊薄每股净收益0.44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测的0.35美元,去年同期为0.31美元。
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中,该公司已经四次超过市场预期的每股盈利预测。
财报发布后,小幅上涨到187.65 涨幅1.26%,市值424亿美元。
加利福尼亚州,PLEASANTON,2019年8月29日 财务和人力资源企业云应用领域的领导者Workday,公司(WDAY)今天公布了截至2019年7月31日的2020财年第二季度业绩。
2020财年第二季度业绩
总收入为8.878亿美元,比2019财年第二季度增长32.2%。订阅收入为7.5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9%。
运营亏损为1.225亿美元,占收入的负13.8%,而去年同期的营业亏损为8900万美元,占收入的负13.2%。非GAAP营业收入为1.175亿美元,占收入的13.2%,而非GAAP营业收入为6810万美元,占去年同期的10.1%。
基本和摊薄后每股净亏损为0.53美元,而2019财年第二季度每基本和稀释后每股净亏损为0.40美元。非GAAP每股摊薄净收益为0.44美元,而非GAAP每笔摊薄净收入为0.44美元。去年同期的份额为0.31美元。
经营现金流为1亿零3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为5,760万美元。
截至2019年7月31日,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为19.3亿美元。未实现收入为1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
对新闻的评论
“这是一个强劲的季度,全球客户在财富500强和全球2,000强企业中的势头持续增长,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Workday能够在一个由机器学习驱动的系统中进行规划,执行和分析。此外,我们与Adaptive Insights收购完成了一年,并继续在我们的整合愿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Workday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eel Bhusri说。“随着我们进入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投资于利用我们优势并开辟新机遇的领域。”
Workday联合总裁兼首席财务官Robynne Sisco表示,“我们的第二季度业绩强劲,订阅收入增长了34%,营业利润率和现金流也很稳健。” “根据我们的第二季度业绩,我们正在提高2020财年的订阅收入前景,现在预计订阅收入为30.6亿美元至30.7亿美元。我们预计第三季度的订阅收入将在7.83亿美元至7.85亿美元之间。我们继续优先投资于长期增长计划,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稳定的营业利润和现金流。“
最近的亮点
Workday 在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开设了新的总部。新建的410,000平方英尺的六层建筑旨在鼓励合作,并将容纳2,200名员工以及Workday的新客户中心。
Workday 庆祝其收购Adaptive Insights一周年。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两个组织已经看到了持续的业务规划动力,包括增加了800多名新的Adaptive Insights客户,机器学习进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Adaptive Insights与Workday的集成,作为Power的一部分。一,并记录参加公司年度客户会议的Adaptive Live。
Workday 发布了对道德人工智能(AI)的承诺,其中包括六个原则,指导它如何负责任地为企业开发机器学习 - 一部分AI。
Fast Company在其50个最佳创新工作场所的首批名单中认可了Workday ,该奖项旨在表彰那些表现出对各级鼓励创新的坚定承诺的组织。
Workday成为SCOPE Europe 首个遵守欧盟云行为准则(CoC)的组织,强调了公司对全球数据保护的持续承诺。
工作日任命Carolyn Horne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David Webster为APJ地区总裁。此外,Workday还将Josh DeFigueiredo提升为首席安全官。
Workday发布了2019年全球影响报告,该报告深入探讨了公司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努力 - 从实施可持续实践到创造更好的工作场所,以及增强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盈利电话详情
Workday计划今天召开电话会议,审查其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并讨论其财务前景。电话会议定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30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30开始,可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网络直播将在现场直播,重播将在完成直播约90天后提供。
Workday使用Workday博客作为披露重要非公开信息的手段,并遵守法规FD下的披露义务。
1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营业收入不包括基于股份的薪酬支出,雇员工资税相关项目的员工股票交易以及与收购相关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随附财务表中标题为“关于非GAAP财务指标”的部分。
2非GAAP每股净收益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支出,雇主工资税相关项目的员工股票交易,与收购相关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与我们的可转换优先票据相关的非现金利息支出以及所得税效果。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随附财务表中标题为“关于非GAAP财务指标”的部分。
关于Workday
Workday 是面向财务 和 人力资源的企业云应用程序的领先提供商 。Workday成立于2005年,为世界上最大的为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提供财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规划和分析应用程序的公司。从中型企业到财富500强企业的组织选择了Workday。
使用非GAAP财务指标
根据GAAP确定的非GAAP财务指标与Workday财务结果的调节在随后的财务数据之后包含在本新闻稿的最后。有关这些非GAAP财务指标的描述,包括管理层使用每项指标的原因,请参阅标题为“关于非GAAP财务指标”的表格部分。我们对非GAAP运营利润率的前瞻性展望与我们的对比基于股票的补偿费用的量化(不包括在我们的非GAAP运营利润率中)需要额外的输入,例如授予的股票数量和无法确定的市场价格,因此无法在不合理的情况下获得具有前瞻性的GAAP运营利润率。 。
前瞻性陈述
本新闻稿包含前瞻性陈述,其中包括有关Workday整合被收购公司的能力的陈述; 战略投资; 财年和第三季度订阅收入前景; 能够优先投资于长期增长计划,同时提供稳定的营业利润和现金流。单词“相信”,“可能”,“会”,“估计”,“继续”,“预期”,“打算”,“期待”,“寻求”,“计划”,“项目”,“展望未来, “”期待“,”“进入”,类似的表达旨在识别前瞻性陈述。这些前瞻性陈述受风险,不确定性和假设的影响。如果风险实现或假设证明不正确,实际结果可能与这些前瞻性陈述所暗示的结果产生重大差异。风险包括但不限于:(i)与我们成功整合Adaptive Insights运营或未能实现本收购或任何其他收购或交易的预期收益相关的风险; (ii)我们有能力实施我们对Adaptive Insights业务或任何其他被收购公司的计划,目标和其他期望; (iii)我们的安全措施中的违规行为,未经授权访问我们客户的数据或数据中心运营中断; (iv)我们有效管理增长的能力; (v)竞争因素,包括定价压力,行业整合,新竞争对手和新应用的进入,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对手的营销举措; (vi)开发企业云应用和服务市场; (vii)客户接受我们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 (viii)一般经济或市场条件的不利变化; (ix)与我们的国际业务相关的监管,经济和政治风险; (x)延迟或减少信息技术支出; (xi)销售变动,由于我们的订阅模式,可能不会立即反映在我们的结果中。有关可能影响工作日结果的风险的更多信息包含在我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中,包括我们在2019年4月30日结束的季度的10-Q表格以及我们可能向SEC提交的未来报告。不时,这可能会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不同。
本文档,我们的网站或其他当前不可用的新闻稿或公开声明中引用的任何未发布的服务,功能或功能可能会在工作日自行决定更改,并且可能无法按计划交付或根本不交付。购买Workday服务的客户应根据当前可用的服务,功能和功能做出购买决策。
©2019. Workday,Inc。保留所有权利。Workday和Workday徽标是Workday,Inc。的注册商标。所有其他品牌和产品名称是其各自所有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
资讯
美图拟购大街网57.09%实际股权 总代价约3.95亿港元,同时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还将出任美图公司COO
美图公司(01357)发布公告,于2019年8月28日,该公司、该等卖方及若干其他人士订立交易框架协议。于交易框架协议项下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通过Dajie Net并根据VIE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集团(在中国运营线上招聘业务)约57.09%实际股权。总代价约为3.95亿港元,其中3.43亿港元将透过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代价股份偿付及余下结余约5252.97万港元将以现金偿付。
美图公告宣布,大街网将正式并入美图商业生态体系,进入全新的战略发展阶段。此次交易之后,大街网将为美图的海量用户提供社交化求职、职业培训、灵活用工等增值服务;同时,大街网创始人Susan王秀娟除继续管理大街网外,还将出任美图公司COO,主要负责商业化,进一步丰富美图商业生态体系,提升美图产品的变现能力
根据交易框架协议:
离岸卖方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该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离岸股份(合共佔Dajie Net已发行股本约57.09%),总代价为3.43亿港元,将通过向离岸卖方配发及发行8573.91万股股代价股份支付;
境内退出代名人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美图VIE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境内股份(合共占境内目标公司股权约54.81%),代价为零;
境内卖方已有条件同意出售,而美图VIE公司已有条件同意收购境内股份(合共占境内目标公司股权约20.56%),现金代价为人民币4775.42万元;
目标集团已有条件同意促使在交割日期后60天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及于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后,外商独资企业(将订立创始人协议以成为交易框架协议的订约方)以及境内目标公司及其股东将订立VIE协议。
代价股份发行价为每股股份4.00港元,较8月28日收市价1.98港元溢价102%。一经发行,代价股份将占扩大后的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99%,惟须待交割达成并假设除配发及发行代价股份外公司已发行股本将不会变动。
目标集团于2017年度及2018年度实现除税前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8667.5万元及人民币2687.79万元。
据悉,大街网为社交网络招聘平台,覆盖数以千万计由大数据分析提供支持的参与者及企业。透过将技术及互联网相结合,大街网能够提供令人信赖的精准匹配服务,极大提高了效率及质量,从而满足人力资源行业的需求。
鉴于美图应用80%以上的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集团寻求将大街网的专业社交平台作为一项增值服务提供予其更广大的用户群,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该等交易旨在加速大街网的壮大,从而通过个人及组织订阅及定向广告创造新的商业化机遇。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n/stock/relnews/hk/2019-08-28/detail-ihytcitn2662194.d.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资讯
万宝盛华大中华公布2019年中期业绩
业绩亮点· 营收金额为人民币1,441.6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人民币1,099.7百万元增加约31.1%。· 毛利为人民币297.4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人民币250.0百万元增加约19.0%。·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持续经营业务的期内经调整溢利(*不包括一次性上市开支)为人民币56.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人民币40.4百万元增加约38.9%。· 根据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持续经营业务的期内经调整溢利*计算的每股盈利为每股人民币0.37元,较去年同期每股人民币0.27元有所增加。【香港讯,2019年8月28日】万宝盛华大中华有限公司(「万宝盛华大中华」或「公司」,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集团」,股份代号:2180.HK),大中华区领先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于今日欣然宣布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2019年中期」或「期内」)之中期业绩。此次是集团于2019年7月10日于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上市」)后,首次公布中期业绩。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灵活用工业务线再创佳绩期内,集团录得营收人民币1,441.6百万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31.1%。其中,集团的主要业务灵活用工安排产生的营收增长35.4%至人民币1,256.7百万元。期内,公司拥有人应占持续经营业务经调整溢利(撇除一次性上市开支)为人民币56.1百万元,较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40.4百万元增加约38.9%。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根据公司拥有人应占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溢利计算的每股盈利为每股人民币0.37元,较去年同期的每股人民币0.27元有所增加。集团凭借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及最大利益相关者ManpowerGroup Inc.的全球声誉,把握中国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市场的巨大潜力及灵活用工模式的流行趋势,期内整体营收、尤其是灵活用工业务线实现大幅增长。截至二零一九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集团灵活用工、人才寻猎、招聘流程外包(RPO)及其他人力资源服务四大板块收入占比分别为87.2%、9.5%、1.0%及2.3%。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再获大中华区市场广泛认可于2019年6月30日,集团已服务超过22,800名客户,包括270多间财富500强公司及当地著名的公营及私营雇主。期内,集团已获得逾300名新客户。集团亦努力通过扩大所提供服务加强与客户的关系,以全面涵盖客户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并创造价值。此外,凭借为人才配对合适职业机会的能力、服务质量及于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招贤纳士的能力,集团著重推动人才库的增长。于2019年6月30日,集团的人才库有超过450万名候选人。此外,集团于期内为其内部线上管理系统进行升级,这有助于优化其灵活用工及人才寻猎业务的执行及管理,并提升运营效益。回顾期内,集团继续保持在大中华区的广泛认受性。期内,集团获《HRSalon》颁发「2018年度最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CTgoodjobs》颁发「最佳人力资源服务-年度招聘服务机构奖」,亦获《HRoot》评为「大中华区最佳综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外资╱合资)」,并于二零一九年获智享会嘉许为「中国灵活用工服务机构12强」及「中国个人能力发展培训机构10强」。成功上市助力技术研发 致力拓展业务及市场份额万宝盛华大中华于2019年7月10日成功于联交所主板上市,标志著集团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上市获得的额外资金,集团将加强其科技能力,并投资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以配合其灵活用工业务需要,包括开发灵活用工系统,以使集团能够把握增长的灵活用工业务机遇及扩大灵活用工人才数据库的规模;及开发培训平台,以使集团得以为其员工、合约员工及客户提供更多提升技能的培训。集团将继续透过聘用合伙人及顾问以支持其自然增长,并通过战略性并购,致力落实其扩展业务及市场份额(特别是灵活用工业务)的战略。展望未来,集团将继续于包括上海及北京在内的现有市场扩展其服务范围,尤其是灵活用工业务。此外,集团将通过于拥有强劲经济基础及大规模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地区(如中国的二线城市以及中国中部及西部的城市)设立据点以扩大其地理覆盖范围。万宝盛华大中华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袁建华先生表示:「虽然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部分业务增长带来压力,但是我们对集团未来前景依然充满信心,特别是凭借成功上市的契机加速集团在人员、地域和科技领域的投资,并预期以灵活用工为核心的整体营收会持续增长。为回馈股东一直以来的支持,集团预期就2019年的年度溢利约35%至45%作为股息分派。未来,集团将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效率,务求取得更佳的财务业绩,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关于万宝盛华大中华万宝盛华大中华,1997年服务启航于香港和台湾,迄今服务覆盖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逾20座直营城市。万宝盛华全球(ManpowerGroup Inc. NYSE:MAN)是全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领导者,拥有70年服务经验。凭借万宝盛华全球的声誉及行业经验,万宝盛华大中华深耕本土20余年。2015年,万宝盛华大中华战略联盟中信产业基金,总部落地上海,服务网络覆盖两岸三地130余城市逾两万家企业。我们始终致力于释放人才的发展潜能,凭借灵活用工、人才寻猎、招聘流程外包、人才管理及培训发展等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广受业界赞誉,屡次荣膺“亚太人力资源领军企业”。原文作者:万宝盛华大中华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W9cwv9xIay_QAbekKdEVQ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