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资
    Lingua.ly 融资 100 万美元,欲将互联网变成语言学习工具 语言学习应用 Lingua.ly 已经完成 1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乌蒂·尼特泽(Udi Netzer)、沙伊·莱帕里(Shai Rephaeli)、Yochy Investments 和 Seed Fund 1776 等天使投资人或投资机构。Lingua.ly 的目标是将学生从枯燥的传统语言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   Lingua.ly 的网站和应用会基于词汇表和每名用户的兴趣,从互联网上抓取文章。2014 年 4 月份,Lingua.ly推出了免费的安卓版应用(现在 iOS 版应用也已上线),当时 TechCrunch 网站对这家创业公司进行了报道。   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Lingua.ly 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 180 万美元。语言学家、Lingua.ly 公关负责人梅雷迪思·塞西莉亚(Meredith Circerchia)表示,该公司会利用新的融资将 Lingua.ly 免费工具推向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这些工具目前已作为 Chrome 扩展件和安卓版和 iOS 版应用上线。Lingua.ly 计划通过高级会员功能来创收,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将这种功能整合到网页端和应用上。   Lingua.ly 对于想要学习各种语言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工具,因为它上面配有抽认卡(flashcard),抽认卡有提前录制的发音、词典和重复性游戏来帮助学员记住单词,同时软件上还有多种文章可供浏览,文章中出现的词汇是常用的,而不像传统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单词那么正式和呆板。   “根据从上下文获取词汇方面所做的研究,我们获得了 Lingua.ly 的算法,”塞西莉亚说。“它推算出你对一门外语掌握的词汇量,然后在报纸上专门为你找到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词汇是你认识的。”   “这是因为当你熟悉句中的大多数词汇时,你便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新词的含义。即使你猜错了,花费一些精力思考一个词的含义,也有助于加深记忆,”她补充说。   根据用户兴趣提供更加全面的上下文和量身定制的内容,恰恰是 Lingua.ly 区别于其他语言学习软件(如 多邻国和 Memrise)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其他软件的有益补充。塞西莉亚说,Lingua.ly 主要是针对已经掌握了大量词汇的中高级学生,这些学生还想要改善和巩固他们的语言技能。   Lingua.ly 应用已支持 10 种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荷兰语、俄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学习其他语言的用户可以自己制作抽认卡,在 Lingua.ly 字典中查找词汇,但是他们享受不到发音和查找相关文章的妙处。很多人还要求该公司添加北欧和亚洲的一些语言。今年晚些时候,Lingua.ly 有望添加几种语言,并优化支持印度语和波斯语等语言的词典。   Lingua.ly 将来的功能将基于语言的自然形成过程,这有助于它针对每个用户对文章进行量身定做,并且更加多样化。塞西莉亚表示,这个网站及相关软件将为初学者增添更多学习工具并向多媒体方向发展,因为初学者还没有深入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Lingua.ly 也在开发适合教室使用的功能,如老师可以使用的电子板。   Lingua.ly, Which Turns The Internet Into A Language Textbook, Raises $1M Lingua.ly, which saves language students from the tedium of traditional textbooks, has raised $1 million. Participants in the round include Udi Netzer (a returning investor), Shai Rephaeli, Yochy Investments, and Seed Fund 1776.   The site and apps pulls articles from the web-based on vocabulary lists and each users’ interests. TechCrunch last covered the startup when it launched its free Android app in April 2014 (it is also now available for iOS).   The latest funding brings Lingua.ly’s total raised so far to $1.8 million. Meredith Circerchia, a linguist and the startup’s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 and e-learning, says the fresh capital will be used to bring Lingua.ly’s free tools, which are available online as a Chrome extension and as Android and iOS apps, to new platforms and markets. The startup plans to monetize through premium features that it will release on the web and its apps later this year.   Lingua.ly is a nifty tool for aspiring polyglots because it has flashcards with recorded pronunciations, a dictionary, a repetition game to help with memorization, and several categories of articles to browse so users can see the words in common usage, instead of the more formal and stilted examples often found in textbooks.   “The Lingua.ly algorithm is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context,” says Circerchia. “It estimates your vocabulary in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n finds newspaper articles that contain mostly words you know.” “This is because when most of the words in a sentence are familiar to you, you can take a more informed guess at the meaning of new terms. Even if you guess incorrectly, expending extra cognitive energy thinking about a word helps dig the memory in deeper,” she adds.   Providing deeper context and tailoring content to users’ interests is what sets Lingua.ly apart from (and makes it a good complement) to other language learning apps like Duolingo and Memrise. Circherchia says Lingua.ly is targeted at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know a lot of vocabulary, but want to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e app already has full support for 10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Spanish, Italian, Portuguese, German, Dutch, Russian, Arabic, and Hebrew. Users studying other languages can make flashcards and look up words in Lingua.ly’s dictionary, but they lack the benefit of audio pronunciations and articles. The startup has had a lot of requests for Scandinavian and Asian languages, however, and hopes to add several later this year, as well as better dictionary support for languages like Hindu and Farsi.   Future features will be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which will help Lingua.ly pull up a more personalized and diverse assortment of articles for each user. Circherchia says that the site and app will also add more tools for beginning learners who aren’t ready to dive into articles yet, as well as multimedia. Classroom-oriented features, including a dashboard for teachers, is also in the works.
    融资
    2015年03月12日
  • 融资
    用“拍卖”的方式做程序员招聘的100offer,获2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100offer 向记者确认,已经获 2000 万人民币 A 轮融资,投资方暂未透露。100offer创始人贾智凡介绍,本轮融资的资金将用于产品效率的提升、顾问团队的完善和营销推广。   在去年9月,HRTechChina记者就曾经采访过贾智凡(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3370),那个时候,100offer还只是正在筹备启动第二次拍卖。具其介绍,100offer 目前每周一次新的拍卖,每个月拍卖 400-800 位程序员。从最开始的一月一拍到现在的一周一拍,100offer 的程序员招聘渐渐趋于常态化。100offer 用“拍卖”的方式做程序员招聘,经过人工筛选的程序员被展示给公司 HR, HR 给心意的候选人开除薪资待遇条件。程序员可以看到所有出价公司开出的薪水、岗位安排,选择一键拒绝或者同意面试。有“面容姣好、声音甜美”的客服负责对接,面试由 Uber 或者一号专车接送。   近期他们上线了 Html 5 版本,让求职者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端同意或拒绝面试邀约;程序员可以看到哪些企业查看了自己的简历,拍卖结束或企业被拒绝后,也允许求职者发起与企业的沟通;将面试邀约状态分为待答复、协商中、已拒绝等多个阶段,改善企业端体验。   这种“程序员至上”的模式容易吸引程序员“投个简历试试看”,累计的资料会衍生出更多的想象空间。100offer 已经开始探索,他们会组建一个类似猎头的顾问的团队,服务内容包括帮候选人谈 offer、职业咨询、对公司的深入调查等。   很多人都看到了这点,去年诞生了很多人才竞拍类的产品,除了 100offer,HRTechChina曾经还报道过北京的jobdeer、上海的yesoffer、另外还有深圳的实力拍,另外,国外也有诸如InstaHyre等。   HRTechChina编辑还是那句话,未来也许会涌现出越来越多“新颖”的招聘形式的招聘网站,我们希望招聘网站仍是要把“效果、良好的体验”放在首位。   消息参考:36氪
    融资
    2015年03月10日
  • 融资
    帮找自由职业顾问的HourlyNerd获800万美元融资 HourlyNerd是一家波士顿初创公司,他们帮助企业与自由职业顾问/专家建立联系。近日该公司获得了800万美元融资,准备将其业务扩展到大企业。   “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大企业,他们每年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个项目采购地不合理,”Peter Maglathlin说道,他是HourlyNerd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财务官,“我们的方法就是让这些企业和我们网络内一万余名顾问建立联系,然后找到最正确的人帮助他们。”   HourlyNerd允许公司线上提交项目,然后,在相关领域内有专业经验的自由职业顾问开始互相竞争,胜者赢得项目。   “我们提供的服务,质量能够达到客户要求的90%,而价格只有其他咨询顾问公司的二十分之一,”Pat Petitti说道,他也是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   HourlyNerd两年前在哈佛大学成立,他们之前就已经募集了78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GE Ventures和Kraft Group。本轮融资由Highland Capital Partner领投,该风投资本公司也领投了HourlyNerd上一轮融资。   “我们确信,HourlyNerd在未来具有颠覆一个数千亿美元行业的能力,”Highland普通合伙人Dan Nova说道,他本人也是HourlyNerd的客户,“我们知道,很多大企业会砸不少钱在咨询顾问公司身上,但实际上,很多项目根本不需要投入如此之大。”   2013年,达拉斯小牛队老板马克库班对HourlyNerd投了45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via bostonherald,译|快鲤鱼)
    融资
    2015年02月09日
  • 融资
    企业福利平台 AnyPerk 完成 8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许多公司正面临 越来越大的压力 ,需要向员工提供更优厚的福利。至少,科技行业就是如此。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创业公司没有能力提供与大公司同等水平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创业公司 AnyPerk 愿意提供帮助。   AnyPerk 开发了一款平台,希望帮助各种规模的公司向员工提供福利和折扣信息。该公司今天宣布,已经完成了 850 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AnyPerk 的此次 A 轮融资由 DCM Ventures 领投,Digital Garage 参投。作为交易的一部分,DCM 合伙人本多央辅将加入 AnyPerk 董事会。这使得该公司的融资总额超过了 1300 万美元。   AnyPerk 正在快速发展。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福山太郎表示,自去年夏季 完成种子轮融资 以来,公司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 200%。目前,AnyPerk 在美国拥有“数百家”客户。AnyPerk 于 2012 年 诞生自 创业孵化器 YCombinator,位于旧金山,目前有 45 名员工。   AnyPerk 表示,将使用此轮融资去开发一款移动应用,向公司员工推送具有相关性的福利信息。一般情况下,许多员工可能并不清楚这些信息。例如,作为 AnyPerk 的客户,Lyft 的员工将可以获悉,在前往 AMC Theater 看电影时能获得 40%的折扣。此外,该公司也在测试另一项功能,使企业经理可以直接通过 AnyPerk 平台发放现金或礼品卡福利。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AnyPerk 并不是“福利即平台”领域的唯一一家公司。几年前,一家名为 BetterWorks 的公司凭借类似的理念获得了 1050 万美元的投资,但最终 于 2012 年 5 月关闭 。这样的理念在亚洲更容易获得持续的成功。例如,来自新加坡的 Rewards、来自日本的 Benefit One,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 PerkPool 均为这一行业的知名公司。目前,凭借新一轮融资和更明显的发展势头,AnyPerk 希望成为在美国成功引入这一商业模式的第一家公司。   AnyPerk, A Platform For Delivering Perks To Employees, Raises $8.5M In Series A Funding In the tech industry at least, it seems like the pressure for companies to provide “perks” to their employees has never been higher. But oftentimes, startups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rovide the same level of perks as larger established corporations do. That’s where AnyPerk, a startup itself, wants to help.   AnyPerk, which makes a platform aimed at letting companies of all sizes deliver perks and discounts to their employees, is announcing today it has raised $8.5 million in new funding.   The funding round, which is AnyPerk’s Series A, was led by led by DCM Ventures with participation from Digital Garage. As part of the funding, DCM partner Osuke Honda will join AnyPerk’s board of directors. This brings the total amount of money invested in AnyPerk to more than $13 million.   The new money comes as AnyPerk is purportedly seeing swift growth: The company’s CEO Taro Fukuyama says they’ve grown by more than 200 percent since their seed round closed this past summer, and the company now has “hundreds” of clients in the U.S. AnyPerk, which first launched out of Y Combinator in 2012, is based in San Francisco and currently has 45 employees.   The company tells me they’ll be using the funding to build out a mobile app to push out notifications about relevant perks to employees who may not know they have them (for example, employees of Lyft, an AnyPerk client, would be notified of their 40 percent off AMC Theater ticket discount when they’re at the movies.) Also, the company is working on a beta feature that will let managers or colleagues give spot bonuses in the form of money or gift cards by using the AnyPerk platform.   It bears mention that AnyPerk is not the only company in the perks-as-a-platform world. A few years back, a company called BetterWorks raised $10.5 million for a similar concept, but ultimately shut down in May 2012. The idea has had more lasting success in Asia, where Singapore-based Rewardz, Japan-based Benefit One, and Malaysia-based PerkPool are all notable players. Now, with its new funding and apparent momentum, AnyPerk hopes to be the company that can successfully bring the business model here to the U.S. to stay.   来源:techcrunch.com
    融资
    2015年02月04日
  • 融资
    【HRTecChina专稿】2015.01人力资源科技行业投融资小结 注:上述公司相关融资等新闻皆在HRTechChina(http://www.hrtechchina.com/)报道,详情请移步HRTechChina官方网站。   2015年一月,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就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投融资情况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从本月的整理来看,大多受到投融资的产品或公司都来自国外。   就招聘平台类的产品来看,国内的能够提供薪水预测的招聘平台短简历在本月透露已获梅花创投等合投A轮融资。短简历创始人储浩认为猎头这个行业已经被玩坏了,老一代猎头能提供的服务,比如薪资预测,薪水谈判,行业调查,内幕介绍之类都没了,现在的很多猎头已经被做成电话销售了。短简历从求职者角度出发,目前主打的一个功能是薪水测试,据说可以准确测试出求职者去跳槽的公司拿到的薪水,并且误差一般不会超过3%,此功能已经申请了专利。记者认为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思维依然占据主流,需要找到能让用户求职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匹配的更好方式。不论是何种类型何种时期的招聘网站,都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另外美雇主评价网站Glassdoor继13年12月份获得5000万美元E轮融资后,在本月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到7000万美元的资金。Glassdoor最新一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为谷歌资本(Google Capital)和老虎环球管理公司(Tiger Global Management)。目前的Glassdoor正在计划进行一步拓展业务。Glassdoor网站可以让员工以匿名方式对雇主进行评论。除此之外,Glassdoor网站还可以销售显示广告,并向公司征收费用,从而帮助公司修改它们页面的一些功能。Glassdoor声称,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聘用更多的员工,并研发一些新产品。Glassdoor目前雇员约有350人,最近在法国推出了首个非英语版本的网站。而据HRTechChina以往报道,在国内也有一家看准网,被称作是Glassdoor的中国门徒。     在线教育领域里,国内的易题库和贝斯特教育分别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和IDG资本等机构的融资。易题库是一款智能选题组卷测评系统,属于在线教育中的题库型产品,近期题库型产品也受到了极大地关注,比如:专注做程序猿们的笔试面试备考题库“牛客网”;职业类考试题库“猿题库”上月也宣布重新启用“粉笔”品牌,原有题库名称将分别变为粉笔公考题库、粉笔司考题库和粉笔考研题库。   另外,在收购方面,云存储服务提供商 Dropbox 在本月分别陆续收购了云端Office应用软件CloudOn以及设计师协作工具开发商Pixelapse。CloudOn将不再接受新用户注册,而到3月15日其服务将全面关闭,旗下团队30名成员将全部加入Dropbox,“未来一年”,Pixelapse 将继续作为一款独立产品来运营。不过目前看来,最终该服务的用户将逐渐被转移至 Dropbox。这两项收购都体现在协作工具、Office 应用软件、工作流等方面。毫无疑问,Dropbox将会在这些方面投入较大的关注。   同为云存储与协作公司Box在本月宣布上市。上市首日,Box股价报收于23.15美元,与14美元的发行价相比涨幅超过65%。Box以20.20美元的股价开盘,期间最高曾上涨至24.73美元。根据周五的收盘价计算,Box市值接近28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瑞信和摩根大通为主承销商。   注:报道所涉融资金额由对象公司提供保证,HRTechChina不作任何形式背书
    融资
    2015年01月30日
  • 融资
    高盛押注亚洲大数据市场,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获得5600万美元新融资 据官方消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大数据公司Antuit刚获得了 5600 万美元的新融资,对于一家刚刚成立一年半的亚洲公司来说,如此大规模的融资实属罕见。此次由高盛领投,其他的参投机构包括已在 2013 年投资了 Antuit 300 万美金的 Zodius Capital。   Antuit 将来自于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数据进行整合,提供一系列的大数据分析和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目前 Antuit 合作的企业超过 20 家,其中包括了 8 家知名的 500 强企业,如凯悦酒店集团、雅芳等。公司计划继续快速的扩张,并且将目标用户聚焦在消费品以及零售业(包括电子商务、运输及物流)。   Antuit 和其他大数据公司的区别在于它同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不单单是处理复杂的系统和模型。Antuit 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它能根据公司业务上的紧急需求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投资大数据公司对高盛来说并非新鲜事,2013 年 4 月它曾投资了另一家美国本土的大数据公司Guavus。高盛此次将目光瞄准了亚洲这块新兴市场,它提供的资金有助于 Antuit 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并吸引大量工程方面人才,在美国竞争对手之前抢滩亚洲市场。   大数据领域一直是 Intel, Qualcomm 以及 Google 这些大玩家的天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正在尝试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风控,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通过系统自动对客户交易数据分析,预测客户在未来半个月到一个月可能的消费和交易,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信贷和其他金融需求。   国内,平安也在金融大数据上布局,专门成立了平安金融科技为陆金所在内的其他集团子公司提供数据分析挖掘的增值服务。之前拍拍贷 CEO 张俊向还提到:大数据对于金融的影响会使得金融服务将进一步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由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转变更全面的信用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将会建立;从“利润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从“关注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型。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ft.com, finextra.com]
    融资
    2015年01月23日
  • 融资
    问答网站Stack Exchange获4000万美元融资,发展招聘服务 问答网站Stack Exchange今日宣布获得了一笔 40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领投机构为 Andreessen Horowitz,其他参投机构包括 Union Square Ventures, Spark Capital, Bezos Expeditions 和 Index Ventures 等。借助这轮融资,Stack Exchange 的总融资达到了 7000 万美元,但该公司并未透露具体的估值和营收。   Stack Exchange 其实是一系列问答网站的平台,旗下的子网站总共有 133 个,覆盖了包括数学、园艺、物理、密码学、天文学、数据科学、摄影、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问答话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程序员们耳熟能详的Stack Overflow,每月能带来超过 4000 万独立访客。这家成立于 2008 年的公司则在去年迎来了总数达到 3 亿的独立访客。   问答网站的模式不新鲜,最有名气的可能要属Quora。不过 Stack Exchange 的 CEO Joel Spolsky 认为他们与 Quora 还是很不一样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Quora 是社交型的综合问答网站,而 Stack Exchange 则更注重事实型问答。在 Stack Exchange 的网站上,客观类的专门知识问答才是主体,每个问题又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问答网站靠什么活下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盈利模式上,Stack Exchange 主要依靠招聘服务和广告这两大块儿。招聘服务对 Stack Exchange 来说可以很快发展起来,因为社区里常年积攒着大批的程序猿和各领域专家,这些人很多都是互联网大公司们招聘的目标群体,从社区用户顺下搞招聘过渡得就会比较自然。Stack Exchange 也已经帮助包括微软和亚马逊等 1 万家公司招聘到了员工。   招聘服务这块儿在 Stack Exchange 营收里占的比例大概在三分之二左右,另外三分之一则来自于广告,主要是让广告商基于社区用户的群体特质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对于很多问答网站来说,一方面要解决盈利问题,一方面又要尽量保持住社区用户的问答质量,前者靠模式,后者靠运营。Stack Exchange 在把握社区氛围方面也控制得很严格,Joel Spolsky 曾表示他们希望 Stack Exchange 是一个可以让提问的用户第一时间发现正确答案的地方,至于回答者是谁、长得好不好看、有多少粉丝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Stack Exchange 的投资人 Chris Dixon 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连接互联网入口的终端设备(手机、PC、平板),这个时代的一大创业机会就藏在如何分享和保存用户的精神创造成果(比如智慧、经验和知识)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Stack Exchange 和维基百科其实在做一样的事情——把每个人点滴的思想汇成一条可以共享的河。而当你在社区里攒齐了这么一波优质的高智商程序猿用户之后,盈利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了很多可以选择的方案。   国内目前的问答网站只剩下知乎一家一枝独秀,知乎自己在后期也开始察觉到社区质量下滑的问题,最明显的一点是专业答案的数量在下降。希望国外诸如 Stack Exchange、Quora 等问答网站的发展能给国内创业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本次融资将被用于扩张规模,Stack Exchange 计划陆续推出日本、俄国和西班牙本地的网站,同时对一些问答社区进行投资。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medium.com, fortune.com  来源:36氪]
    融资
    2015年01月21日
  • 融资
    为小公司而生的律师匹配服务 Lexoo 获 40 万美元融资 在我自己的创业冒险旅程中,我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肯定能赚钱的只有两种人,云服务提供商和律师。关于前者,价格和竞争形势都相当的透明。然而律师费就远非如此了。这正是英国创业公司 Lexoo 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   为了帮助实现这一愿景,这家提供了自称为“律师匹配”服务的伦敦公司刚刚完成了 40 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投资方为 Forward Partners——一家 由尼克·布里斯伯恩(Nic Brisbourne)领导 的风投公司及创业公司“工厂”——以及乔纳森·麦凯(Jonathan McKay,JustGiving 董事长)。   “对于小公司来说,找到一名优秀律师并在此过程中不挨宰是件难事,”Lexoo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丹尼尔·范·宾斯伯根(Daniel van Binsbergen)解释道,此前他曾是一位专注于金融与并购领域的律师。“名牌律师事务所通常都很棒,但管理费用繁杂,因此每小时收费很高。对于小公司而言,很难知道哪一位律师真的能干,是否擅长这一领域。最后,如果你采用一名推荐律师的话,很难判断你给出的价格是否合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将此视作网络将市场变得更加高效透明的经典案例——公司可以根据工作类型需求,通过 Lexoo 平台获得一批精选律师队伍的多方报价。在 Lexoo 平台发布工作后,你会从多个胜任该工作的律师收到富有竞争力的报价,通常在 24 小时内。   “我们确保只有真正擅长于特定法律领域的律师才能为某件工作报价,每一位律师加入平台之前,我们都会对他进行面试,”范·宾斯伯根说道,“客户可以将报价和律师履历进行比较,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我们的卖点在于,帮你找到曾在大型律师事务所摸爬滚打的资深律师,只不过他们现在因为生活方式的原因选择在家工作或者在小公司工作。这一点使得他们的常规报价只有之前每小时费用的一半左右。”   为此 Lexoo 不收取客户费用,不过律师需要将任何通过这一平台拿到的工作报酬的 10%作为佣金付给这家创业公司。   Lexoo Scores $400K For Its Lawyer-Matching Service For Small Businesses During my own startup adventures,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ucceed or fail, the only people guaranteed to make money are cloud providers and lawyers. With regards to the former, pricing and competition is fairly transparent. But legal fees, not so much. That’s the problem UK startup Lexoo has set out to solve.   To help with that mission, the London-based company, which offers what it calls a ‘lawyer-matching’ service, has just scored a $400k seed round from Forward Partners — the venture firm and startup ‘foundry’ headed up by Nic Brisbourne — and Jonathan McKay (Chairman of JustGiving).   “It’s difficult for small businesses to find a good lawyer and not get overcharged in the process,” explains Lexoo co-founder and CEO Daniel van Binsbergen, who previously worked as a lawyer focussing on finance and M&A. “Brand name law firms are usually great but have a lot of overheads and therefore high hourly rates. With smaller firms it is hard to know which lawyers are actually good and specialised. Finally, if you go with a recommended lawyer it is hard to judge whether the price you are quoted makes sense or not.”   To tackle this — in what can be considered a classic example of how markets can be made more efficient and transparent by moving them online — Lexoo enables businesses to get multiple quotes from a curated line-up of lawyers, based on the type of work required. After posting a job, you receive multiple and competitive quotes from the qualified lawyers on the platform, usually within 24 hours.   “We make sure that only lawyers who are actually specialised in a certain area of law are invited to quote for a job and we screen and interview every single lawyer before they can join the platform,” says van Binsbergen. “Customers can then compare the quotes and lawyer profiles and make a much more educated decision. Our sweet spot is finding lawyers who trained at the largest firms but for lifestyle reasons are working at home, virtually or in a small office. This enables them to usually charge only 50 per cent of their previous hourly rates.”   To that end, Lexoo is free for clients, but lawyers pay the startup a 10 per cent commission on any work they obtain through the platform.   来源:techcrunch
    融资
    2015年01月19日
  • 融资
    视频教学网站Lynda.com获1.86亿美元融资,下一步是尽情收购目标公司 据VentureBeat报道,视频教学网站Lynda.com已经获得了 1.86 亿美金融资,而其估值接近十亿美金。这是 Lynda 继其上一笔1亿美金的融资之后,所获得的第二笔超大额融资,而此轮融资的投资方为 TPG 资本,这是一家管理着 650 亿美元资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据 Lynda.com 的 CEO Robison 称,Lynda 现阶段已经有不少潜在的收购目标,比如一对一的在线职业教学网站Thinkful,或者是专注程序开发的视频教学网站Treehouse。而这一轮融资无疑给 Lynda 对未来的收购打算添了不少底气。   目前,Lynda 上已经有超过 25.5 万的教学视频,涵盖商业、科技、创意设计等领域的不同课程,覆盖了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Lynda 的盈利来源于用户为教学内容的付费,而其所有教学课程和视频内容都是在成立的二十多年间积累而成的,因此此前Lynda未有任何外部融资时便可以获得7000万美元的营收。   此次 Lynda 再获大额融资,侧面证明着美国 VC 行业对在线教育行业的看好,据 Edsurge 统计,2014年美国edtech行业已经收获了13.6亿美元融资,2015 年可能将持续有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市场,而中国在这一点上,和美国也算是惊人的同步了。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venturebeat.com]
    融资
    2015年01月15日
  • 融资
    云存储Box申请IPO 估值15亿美元拟融资1.6亿 [摘要]Box计划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Box”。在此次上市中,该公司将发行1250万股A类普通股,发行价区间暂定为11到13美元。  去年三月份,美国云存储服务商Box,曾提交申请计划上市,但是由于资本市场波动,该公司宣布,将延期到2015年上市。1月9日,Box公司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其计划融资1.6亿美元。   ——估值15亿美元 综合美国多家媒体的报道,根据Box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重新提交的招股书文件,其计划融资1.625亿美元,公司估值约为15亿美元。   Box计划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Box”。在此次上市中,该公司将发行1250万股A类普通股,发行价区间暂定为11到13美元。   ——最新财务数据 在招股书中,Box公司也提供了最新的财务数据和用户规模统计(这些信息在去年12月进行了修改)。信息显示,Xbox目前共有3200万名注册用户,付费的机构用户有4.4万个。   据称,2014年,Box公司一共获得1.538亿美元的营收。而在2013年的前三个季度,Box的销售收入为8540万美元,净亏损了1.2亿美元。   在招股书中,Box表示云存储领域的竞争对手包括Dropbox、Citrix、EMC、谷歌和微软。   另外,截至2014年十月底,Box一共雇佣了1131名员工。作为对比,2013年年初的员工数量仅为689名。   ——后悔去年提交 据报道,在此之前,Box曾多次计划上市,但是均遭流产。其中去年三月份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但最终仍决定延期。当时,Box曾表示希望融资2.5亿美元,不过其并未披露所发行的股票数量,以及发行价区间。   最近,Box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乐文(AaronLevie)对彭博财经频道表示,后悔在去年提交了招股书,因为资本市场仍在进行调整。   ——再次融资 由于上市受挫,Box在去年七月份进行了新一轮风险融资,一共吸收了1.5亿美元。   Box面向个人和企业提供网络存储服务,用户可以将文档、照片、视频和其他数据,保存在Box的系统中,并且通过其他的终端设备自由访问。   Box在招股书中透露,目前使用云存储服务的企业客户包括服装品牌Gap,以及美国电视媒体巨头维亚康姆等。   ——对手跟进 据报道,Box的云存储业务对手Dropbox,也已经在准备上市,不过其准备过程堪称有条不紊。去年四月份,Dropbox将一名副总裁任命为首席财务官,弥补了职位空缺,这被认为是准备上市的信号。   为了弥补云存储业务的单一缺陷,Dropbox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在进行“增加肌肉”的并购,比如去年收购了开发企业聊天工具的Zulip公司,随后又收购了一家名为Droptalk的手机聊天工具。这些聊天工具,将让使用云存储服务的用户之间,方便进行沟通。(晨曦)   腾讯科技讯
    融资
    2015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