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Linkedin与微信又合作了
PingWest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最早报道了微信接入LinkedIn账户在用户个人信息页面的消息,它发生在LinkedIn正式宣布推出本地化的简体中文版页面的一个月前,被视作是LinkedIn正式对中国大陆本地用户提供服务的预热。最近,根据PingWest获得的消息,LinkedIn与微信二者之间的合作已扩展至全球。“微信账号”已经出现在LinkedIn部分美国本土用户的“个人资料设置”的”联系方式“默认选项中,用户可以添加和直接编辑自己的微信ID,开放给自己的LinkedIn人脉连接者。至此,微信成为LinkedIn在美国除了Twitter和个人网站之外,第三个被默认出现的“联系方式”选项。
这一功能目前只针对个人资料设置中现实常住地为美国本土、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的美国用户开放。也就是说,LinkedIn与微信的这一步更“深度”的合作并非为了中国市场,而意在全球。
将微信接入LinkedIn的整个过程都是“微信式”的——打开LinkedIn并进入个人联系方式设置,你会看到Twitter、WeChat和Website并列在其中。点击编辑按钮后,页面中会出现二维码,在利用微信“扫一扫”后,微信将跳转至确认页面,在点击“确认”完成后,LinkedIn页面上的二维码会随即消失,并出现你的微信账号。在整个过程中,用户无需输入任何信息,完全通过二维码与“扫一扫”完成过渡。
对LinkedIn的“主流”用户来说,这种完全“微信式”的添加方式显得突兀但有趣。它的背后,是微信与LinkedIn的“等价交换”——将LinkedIn账户接入到微信用户的个人设置中,微信可以更好地帮助LinkedIn在中国潜在用户中推广;而LinkedIn首先在美国用户的个人设置中增添微信ID作为联系方式默认选项,则有助于微信在美国获得更多高质量的用户(LinkedIn用户74%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39%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在中国,人们互相添加微信的使用场景与在美国人们添加LinkedIn的联系方式越来越接近(职场上认识即可互相添加)。在美国,微信也尝试过利用Google联系人展开病毒式营销。在1月底之前,在微信中绑定Google账户并通过Google账户添加5个联系人的用户将可以获得礼品卡等礼品。这项活动目前已经结束,效果不得而知。
而据PingWest的了解,接下来双方的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入——LinkedIn的产品团队正在密集测试下一项功能:即当用户在LinkedIn上添加微信联系方式成功之后,他/她的第一度LinkedIn人脉(即直接在LinkedIn上与其连接的用户)就能在其个人页面顶部的资料栏中看到该用户的微信二维码——然后再用很“微信式”的扫一扫功能,就可以直接添加对方的微信联系方式了。
LinkedIn也计划将微信添加至默认联系方式的功能推广至美国之外,包括在中国境内将系统设置为英语的LinkedIn用户可能接下来会获得这项功能的接入权限,而中国本地的简体中文版用户并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这背后不仅仅是LinkedIn的考虑,更是微信的算盘。
文章来源:pingwest
-
资讯
CraigConnects人创始:女性会统治科技领域吗?
作者:Craig Newmark,CraigConnects 创始人 (本文最初发表在linkin) 。
惊天消息!参加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女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男性,这是否意味着一个科技新趋势的到来呢?
目前,有关这一情况的具体数据尚不明朗,但《水星报》(Mercury News)的麦克-卡西迪(Mike Cassidy)表示,自从哈维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开始强调编程的重要性,并开始为参加年度“Grace Hopper Celebration of Women in Computing”活动的女新生给予补贴后,哈维姆德学院计算器科学专业女学生的比例就从10%猛增到了如今的43%。
与此同时,卡西迪相信全美计算机科学领域女学生的比例情况正在逐渐变糟。卡西迪表示,1984年时,全美有超过37%的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都授予了女学生。但到了1995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28.5%。而2011年的美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7.6%。
然而就我而言,我认为这一领域的总体趋势已经在逐渐改善。比如,目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女性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了史上新高、加州伯克利大学参加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女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男性、哈佛大学大二女生宣称自己就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数量也迎来了增长。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小微事件的一步步发生改变了此前的这一局面。
那么,你注意到计算机科学领域女性数量的变化了吗?你是否认为这一领域的男女平等情况正在逐步改善?(汤姆 编译)
-
资讯
克服移动学习所面临的障碍的四种方式
有些令人兴奋,又有些伤脑筋。不过事实是所有的系统都正在“移动化”,而且我们知道这种变化是正确的。你得到了利益相关者的准许,你也确定了相关内容,此外你有了所必须的技术。这是一个前途光明的领域。
所有的这些都呈现出好的迹象,不过你可能没有预见一个可能出现的障碍:如果你的移动学习项目受到了来自受众目标的障碍怎么办?
受众目标的反对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是你需要考虑可能的原因并提前做好准备。如果在进行移动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一个策略制定的过程,那么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提早发现障碍根源。
然而,发现问题与迅速对其做出反应是两码事。如果你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这里有些好的建议来迎接挑战。
1. 解除误解
首先,你需要解除人们对于移动学习存在的一些误解。
移动学习的出现可能会带来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他们可能会需要提前了解信息,甚至可以采用手把手教学。
使用企业常用的沟通工具为用户带来好的移动学习应该有的体验。开放一个空房间展示移动学习原型。到不同的地区宣传新学习平台的好处。
最重要的是,倾听学习者的心声,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使用移动学习。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简单明了的回答。他们想了解“对我来说这有什么好处?”而你的回答将是应对他们不情愿的最好的武器。
2. 使用熟悉的内容
如果你刚开始实施移动学习,那么明智的做法是选择用户熟悉的内容,甚至是他们非常了解的内容。
你懂的。在LMS中利用数据或者其他的指标测试网站的流量,或者通过询问或者自己对信息的了解获取更多信息。
仔细再看一下内容,对其重新设想并规划使其适用于移动设备。让观众们知道,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更方便的在移动App上访问。好的移动用户体验及用户界面设计会为移动学习的推广加分。
3. 设定正确行为标杆
企业中有没有那种天生的领导者?有没有那种其他员工都尊敬的人?或者有没有能够很快获得他人认可与信任的人?
如果领导者对移动学习方案还持有怀疑态度,那么你可以向他们展示那些优秀员工作为案例。很有可能学习者就在等待着人们向他们展示如何使用移动学习或者它到底有多“好”。
你可以尝试着举办一个在线会议或者视频文件,展示优秀员工的标准行为,清除人们对新的学习模式的困惑、担忧及不信任。确保你选择展示的员工非常肯定移动学习能够带来好处,这样才能显示出真实感及对移动学习的热情。
4. 激励
对移动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的员工是否主要来自销售部门?好办。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移动学习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就会非常坚定的支持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提供激励机制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使他们尝试新型的移动App。
你可以充分利用销售代表那容易被点燃的竞争精神。
在第一个App上设定数据分析系统,跟踪学员的累计使用时间,页面重复浏览量等其他可以用来判定移动App使用冠军的数据。
对冠军提供奖励,这使大多数的销售代表难以拒绝。当然,在开始时候你可以“购买”他们的认可,但是隐藏目的是一旦他们开始使用App,他们就会养成习惯。
无论谁在哪种企业环境及企业文化中进行变革,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
管理变革是移动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应对移动学习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那么你就有机会在这场战斗中提前获得胜利。
然后,你可以向着你的目标再迈进一步——使用移动学习帮助员工成长,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有效,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小崔 编译
-
资讯
Google宣布推出在线数据解读课程
·谷歌将推出一门MOOC课程,为大众传播调查、研究及数据相关知识。
·《了解数据》将于3月18日—4月4日开始对公众开放。
·该课程与谷歌公司的“Fusion Tables”有关(Fusion Tables是一款数据展示工具),但是课程中大部分原则都具有普适性。
谷歌推出了自己的MOOC课程向大众讲授如何看懂调查、研究及数据。该课程名为《了解数据》,将于3月18日—4月4日在网络开始开放。跟其他的MOOC一样,课程将以视频讲座模式向大众免费开放,并且有互动功能,也有社区助教的支持。最终完全完成课程及课后练习的用户甚至可以选择申请“结业证书”。
该课程的上线也表明Google正式加入盈利性在线教育服务商这一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也响应了白宫提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数据科学的号召。2014年,两家最大的MOOCs公司Coursera和Udaxity都宣布了其数据科学项目及付费课程完成证书。谷歌发言人表示,该产品与其“Fusion Tables”产品有关,该产品是一款专门为数据处理而开发的工具,可以将数据以图形、图表及图片的格式展示出来。但是与其他专门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标准教学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更加大众化,更加通俗。
也就是说Google正在努力弥补现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个大的差距,当然同时也在推销着自己生产的产品。“《了解数据》为那些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数据的人而开发,比如说学生、教师、记者以及中小企业的老总等,他们想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
实际上,该课程是与edX联合开发的,也是大众可以创建自己的课程的一个开端。
Google在这个潮流中可以算是一个大赢家。非常多的教师及业务人员需要一些基本数据及计算的能力。这个为期两周的课程非常容易被应用于高中社会科学课程中。
在过去几个月中,我参加了一节Coursera上的数据学MOOC课程,该课程质量绝对可以与我在母校加州大学时学的课程相媲美。MOOCs曾吸引过数十万学员,因此,公司精明如谷歌,自然能够轻易从产品营销中赚回成本。
再看4月份的课程,事实可以充分证明把业务当作学校这一行径将有可能进一步摧毁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市场。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开始扮演教师的角色,他们需要仔细权衡企业利润及大众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来自行业大佬的公共课程是非常吸引人的工具,但是每个人、每个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
【小崔 编译】
-
资讯
BYOD对elearning来说意味着什么
想要知道BYOD环境下学员将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很难。现在流行的工具两年之后可能就过时了,因此人们“当下”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elearning将一定可以在所有的电脑上、笔记本或者平板电脑上学习,甚至手机都有可能。如果操作系统只能在一种浏览器上应用,那么在可选择性增加的时候,该方案可能就不好用了。甚至,随着触屏输入法的出现,与elearning的实体互动也将重新考虑。
HTML5能够适应于更多的平台,elearning开发者原有的许多工具都已经失去效用,不能够再继续为其提供持续的内容及体验。本地应用成为向某个平台交付内容的最佳方式,只不过他们将学习者的时间及学习内容都碎片化。相较于HTML5,基于动画的elearning对作者来说更加简单,更容易控制,更容易互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平台,已经过时。Elearning编辑工具逐渐开始支持HTML5,但是输出并不是在所有的平台都能够一致。
Elearning专家如何开发BYOD环境中好用的Elearning课程
BYOD更多的意味着移动学习,因此许多指导原则都应用于移动设计。其普遍适用的原则就是简洁性,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用相应布局。每个幻灯片至多包含一个中心思想,尽量减少每个幻灯片所包含的信息。选择更加广泛的登录环境,而非指定的某种设备;最好为所有的学员提供相同的学习体验,而不是由于一小部分学员而使得其他人都难以理解学习内容。
BYOD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跨平台测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开发人员的计算机上显示正常的内容在学员的电脑上可能就无法显示。很多时候,elearning供应商并没有保证学习内容可靠的工具,甚至其服务器上也全是虚拟的测试机器。Elearning开发人员必备的工具可能很快就会包括自动跨平台测试工具,如Sauce Labs,或者管理测试解决方案,如eLearningQA。
BYOD来了,你的elearning准备好了吗?
小崔编译
-
资讯
移动招聘逐渐成为新主流
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基普林格(Kiplinger)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称,美国2014年将增加2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另据招聘信息发布网站凯业必达(CareerBuilder)的最新调查显示,五分之二的专业人才计划在年底前换工作,为风起云涌的人才市场做好准备。
因此,真正想要求职的人应当随时做好求职的各项准备工作,哪怕像通过移动设备发送求职信那样的奇招也可以考虑。
移动招聘逐渐成为新主流
去年的移动招聘洞察大会(Mobile Recruiting Insights Conference)宣布,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只有26%的企业提供了针对移动优化的求职途径,但是那项数据随时都会上升。随着移动设备的销量超过PC销量,商业界可能会推出一些更容易的移动求职途径。
全球人才管理软件平台Technomedia Talent Management的产品营销与战略副总裁雷彦内杜恩(Rayanne Thorn)预计,移动将会成为新的主流招聘途径。
杜恩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来完成所有的计算和在线工作,在线求职现在已经成为新的规范。亲自上门递交求职信和填写求职申请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招聘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求职者都必须在网上提交申请表,鉴于现在已有70多亿台移动设备散布在全球各地,通过移动设备来递交求职信成为标准的做法就不足为奇了。”
玄德网的负责人Richard也认同这一看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看中了玄德移动招聘的功能,把它做为企业招聘渠道的重要补充,是一个雇主品牌宣传的新途径。
移动可能会成为求职者的一项优势
即便技术创新会推动变革的发生,但那对于求职者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人才招聘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iCIMS的首席营销官苏珊维塔勒(Susan Vitale)解释说:“通过移动来求职对应聘者比对招聘者来说更有利。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换工作。基本上,利用移动设备求职的目的就是确保当你看到就业机会时可以立即提出申请,这样求职者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先把网站收藏起来,等有空时再去提交求职申请。”
求职者应该将简历保存在移动设备上
求职者在利用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之前必须做好规划工作。首先,必须随时能够调出你的简历。
杜恩建议,求职者应该把自己的简历保存在网络上或象Google Docs或Dropbox那样的云存储解决方案上,那样才能随时调出自己的简历。此外,在LinkedIn那样的网站上建一份在线简历或在WordPress中保存一份PDF格式的简历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很多企业接受求职者“利用你的LinkedIn档案提交求职申请”,并且已经将这一条加入到他们的求职指南中。
维塔勒称,很多高效率的求职跟踪系统可以让求职者从那些基于云的存储解决方案中访问他们的关键文件比如建立、支持文档等等。她补充说:“最好的求职跟踪系统可以从求职者的建立中自动分析和提取出重要的数据,包括个人背景资料、工作经历和受教育经历等等,这样就可以将招聘过程中的人工数据输入工作降低到最低程度。”
维塔勒强调说,对于那些想要通过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的求职者来说,持续更新他们保存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简历是很重要的。她说:“先进的求职跟踪系统可以让求职者利用招聘方从他们的社交网站简历档案中提取的数据建立一个档案。”她强调说,你在社交网站上保存的简历必须能够反映出你的职业素养,而且应该是非常准确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通过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会加快招聘工作的进展速度吗?
求职者和招聘者最想搞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通过移动设备提交求职申请是否会加快招聘的速度?因为归根结底,求职者是想尽快获得那个职位,而招聘者也想尽快填上空缺的职位。
最后的答案并不确定。斯穆克称:“如果一家企业接受移动求职申请,那么它的招聘策略就领先于包括很多财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求职者提交申请的当天,企业就能接到申请书并给出回复,然后在两周内向所有被回绝的求职者发出回复。”
另一方面,杜恩指出,整个招聘过程将因为新技术而加快,招聘经理们仍然需要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她说:“不幸地是,招聘的过程是一样的,你也许会也许不会更快地接到回复。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移动求职过程,那么变化的只是他们将把招聘过程的更新工作做得更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有好处。那也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随着我们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组织肯定会调整它们的工作流程以博得观众,这也包括招聘工作在内。想要招聘顶级人才的企业可能会将它们的招聘工作转移到求职者愿意花时间的那些平台上去。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
资讯
7种能够提升微elearning的技术
小崔编译
微学习能够带来的好处有很多,尤其是在elearning环境中,其优势更加明显。实际上,微elearning为学生及员工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使课程及相关活动更加容易管理,更加容易为学员“消化”,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吸收课程提供的信息,并保留更加长的时间。微elearning被人们视为“小型”教育,因为它将整个教育打散为平均几分钟的小型课堂,课程容易收集、回顾,且高效、有效。
Elearning课程设计时可以参考使用的7种技术
1.在线小游戏
事实证明,人们对一件事情越投入,他就越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吸引学员们参与游戏,即使没有胜负,也能够促使他们通过游戏直接与课程内容互动,学员们从自身体验中能够学到更多。例如你要教给学员基本的客户服务知识,那么你可以设计一款游戏,参与游戏的学员需要回答一些客户服务相关的问题才能够晋级。这使学习变得有趣且有效率,因此也更加有效。
2.巧用课程播客
人们普遍使用的最有效的微elearning技术之一要属教育播客了。录制一些短小的能够广泛传播的内容,让学习者在家或者办公室(甚至在路上)就能够获取信息或者数据。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特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阅读这些信息,因为课程被打碎,融入到几分钟长短的播客中。
3.多媒体演示(幻灯片)
在线幻灯片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因为他们几乎能够吸引任何类型的学习者。不管员工或者学生能否通过音频、视频或者其他的互动方式有效获取信息,幻灯片总可以迎合几乎所有人的需求。一般说来幻灯片都能够提供几分钟的微课程信息,并且学员在看下一个幻灯片之前能够掌握当前幻灯片演示的内容。因此,幻灯片对于需要深入解释的课程内容来说是完美的补充工具,并且能够确保每位学员都了解每个幻灯片。
4.实战模拟学习
不管是线上或者线下小组学习,你还可以采用技能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你正在为销售人员设计一门零售环境下进行销售交易的elearning,你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员们想象自己置身于一次销售实战中,在简单的讲述游戏规则之后,学员们自己开始模拟训练。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够训练学员的特定技能,传授知识,还为他们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提供机会。
5.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并且也能够应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之中。例如,你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视频,并将它添加到你的教学网站设计中,或者是上传到其他的视频分享网站,让远程的学员同样能够看到。学员及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对那些需要展示或者示例的技能教学尤其适用。
6.在线评估及测试
微elearning技术还包括在线评估及测试。这些小型的虚拟在线测试使教师能够掌握学员的技能及知识了解掌握程度,甚至能够使学员也能够清楚自己到底学到哪种程度。此外,虚拟评估及测试还是一种好的激励方式,一般都能够改善学员在工作中及工作外的表现。
7.教育博客
即使博客简单又直接,但是它也能够作为微elearning工具。学习者可以随时登录博客,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博客也是一种有潜力的教育工具。你也可以通过博客向潜在的学员宣传即将推出的课程,或者让现有的员工或者学生随时了解课程的最新状态。例如,你写了一篇关于“在银行业成功的秘诀”的博文,银行员工就能够随时了解该在哪方面改善自己的工作表现。
-
资讯
泛IT教育的MOOC平台“开课吧”获2000万美元A轮融资,今年内推出500门自制课程,发展C端用户完成线上到线下的教育闭环
垂直泛 IT 教育领域的 MOOC 平台“开课吧”今天向36氪确认已获得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复星集团旗下的昆仲资本以及另一家暂时未公开的投资机构投资。融资完成后,开课吧将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内容制作,计划在今年内推出自制的 500 门在线视频课程。
我们曾于去年“开课吧”上线之初报道过它,你可以将其看成“Lynda+Coursera 模式”的合体——它所有课程都由自己的团队拍摄,经过与老师协商知识点划分、视频拍摄录制、后期互动效果制作等环节后才会发布。而学生学习其课程的模式则与 Coursera 相同——学生们可以选修某位老师开的课,并完成作业、讨论、课后测试等环节,最后拿到证书,获得可在高校中转换的学分。
但去年刚上线时,开课吧的多数课程还是来源于其背后的线下教育机构“慧科教育”,而慧科教育做的是面向 B 端的服务,即与大学合作进行学科共建,由高校提供教学场地和学生,慧科教育则提供教育解决方案,包括教学师资、课程体系规划、线上教学内容的制作等服务,因为慧科教育有和 IBM、百度等企业内部的一线技术人员资源,可以教授业内前沿的技术,这正是大学所匮乏的资源。但也因此,慧科教育所产生的内容更适合大学教学、更为专业和细分,并不能满足开课吧泛 IT 教育的多种类需求。
所以此次融资后,“开课吧”将会把资金投入内容制作,他们计划在今年内推出 500 门自制的在线视频课程,丰富网站的内容。而在这之后,“开课吧”打算将自己的软性 API(即自己的视频制作团队)开放给 CP,为有好的课程内容的机构或者老师提供视频课程的拍摄、制作,把控内容质量,最后将质量符合要求的在线视频课程发布到平台上。
有了内容,C 端用户会随之而来,而当拥有大量用户之后,“开课吧”计划为用户提供学习后的后续服务,比如职业技能的测试和认证(可以颁发学校、业界或者是政府机构的认证证书),以及通过数据挖掘切入 IT 领域的招聘,完成从教学入口到最终将学生输入线下企业的闭环。因此,课程内容、导学服务以及后续的招聘等增值服务都可以为其盈利点带来想象空间,不过目前开课吧所有的课程都还是免费向学生开放。
在今天的采访中,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说,之所以此次会选择复星集团的投资,是因为在复星的多产业背景之下,他们投资的风格是追求长线的价值投资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回报,这个说法也和业内普遍认为在线教育行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指数型增长的观点相合。而随着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团队(比如开课吧和智课网)不断成长并拿到高额融资,同时有流量优势的平台巨头(比如淘宝同学和YY)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早期靠提供技术平台起来的在线教育领域创业公司,很可能会因为流量不足、同时缺乏优质内容而渐渐走入困境。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
资讯
LinkedIn是如何利用数据分析驱动产品的?
让我们看看这家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第三大社交网络的运营数据。目前,LinkedIn有着2.7亿注册用户,大约400万家公司入驻,已经成为了职场人士最重要的在线交流和招聘求职平台。更引人注意的是它对高端企业用户的吸引力:大约90%左右的TOP100企业在使用Linkedin的服务。
从它的营收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业务的增长潜力。Linked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解决方案(即招聘)、市场解决方案(精准广告)、订阅产品(针对个人的付费增值服务)构成,2013年Q4财报显示,这三项收入分别有2.456亿美元、1.135亿美元和8810万美元,同比涨幅分别达到53%、36%和48%。
实际上,LinkedIn的这一整套业务尤其是商业模式,是由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驱动的。随着注册用户数、入驻企业数量的增加,LinkedIn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呈爆发性增长。社交网络上的每个用户产生的分享、评论和互相之间的互动都是数以TB乃至PB计,而为了让招聘者和求职者更准确地匹配,让广告推荐更加符合用户的真实喜好,准确和靠谱的数据分析是构建LinkedIn整个服务的基石。
在3月7日举办的阿里巴巴大数据论坛上,LinkedIn数据分析部资深总监Simon Zhang(张溪梦)详细介绍了数据在整个LinkedIn产品构建当中的重要性。他说,整个LinkedIn的商业模型由三个循环驱动的环节构成:首先是用户的增长以及用户的体验,其次,用户的增长和体验增加了很多的后台和前台的数据;第三,Linkedin会从这些新的数据里面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以推动商业的增长、用户的体验和用户数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产生了更新的数据。
因此,数据实际上是贯穿整个LinkedIn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力。而针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就成为驱动整个链条运作的关键一环。
Simon称,在他加入LinkedIn的9个月后,就确定了进行内部数据分析的三大原则:第一个是简单,任何人都能够看明白看懂;第二个是迅速,越慢接受度越低,越快接受度越高;第三是规模化,希望Linkedin内部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用数据分析帮他们做决策。
LinkedIn是如何在数据分析中实践从而得出这三个原则的呢?
首先是推翻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重新构建一个分析框架。LinkedIn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是:一,分析师要从产品、市场、销售和运营出发,先要了解和使用产品;二,进行产品追踪,实行产品数据标记,保证数据质量——也就是说分析师本身要分析自己以后要分析什么,这样才能把正确标记加到数据库里面去;三,数据和数据质量管理,即了解数据库之间的公用,流程,每种数据是怎么分工的。在这基础之上,才是传统分析中的专题分析、商业智能与报告、深度分析等等。
在完成整个分析框架底层的构建之后,就可以实现规模化了——把这些工作写入系统,系统可以模拟之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然后让每个员工都能使用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决策。
-
资讯
会议、培训的伴侣——ArcNote商务相机
对于不提供讲义的会议或培训来说,做笔记想必是大多数人“引以为痛”的工作吧?你是否已具备了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吟一首好诗,写一手“烂”字?
言归正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纯粹的手写记录很容易遗漏重要信息,即使用键盘记录,一般人的打字速度也难以跟上进度,因此,会议记录已经成为众多职场人士的“梦魇”。如果可以拍下会议内容,同时录下要点信息,那笔记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ArchNote 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生的。
1. 培训、会议,内容过多难以记录?
会议上,Boss在喋喋不休,我们正晕晕乎乎,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注意这部分,这是我们年度考核指标的重点!”。精神来了,得要把这页讲的东西记下来!还在找纸笔,敲键盘?不用这么麻烦,拿出手机,用 ArcNote 拍一下,你要的信息就清晰的保存下来啦,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2. 角落里的孤独寂寞冷,你怎么会懂?
坐在角落里的我,有手机没视角,想死的节奏有木有?不用担心,无论你在哪个角度,坐得近还是远,最终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货能“修理照片”!
3. 有图有真相,留声留重点!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可你能否仅凭这些图片想起会议重点信息吗?如果不能,请不要难过,ArcNote 在拍照的同时还允许你录下现场的声音,甚至你还可以注上少许文字信息,这样悲剧就不会上演了~
4. 做事要细心,文档要归类!
ArcNote的分类界面比较简洁、大方、适用,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绝对没有,真正的:简单即是美。
5. 要的就是PDF!
现如今,是个应用都有云端分享、云端存储,ArcNote没那么“玄乎”,但其也有简单的分享功能,你可以用它将会议笔记生成PDF格式文件,并分享到任一平台~
写到这里,有人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论断:这款专供会议、培训记录的“神器”,是否就是印象笔记的翻版?
老实说,相较于强大的印象笔记,ArcNote的部分功能确有雷同之处,但ArcNote也有其独特的亮点,本人更加偏向于使用ArcNote。首先,ArcNote的功能界面简单、自然,能够让人窥一发而见其全貌,这对具有单一需求的用户来说颇有吸引力,而印象笔记的功能界面则少了一分简单,况且印象功能过于强大,想要短时间“入手”并不容易。其次,ArcNote能够对多角度拍摄的图片进行修复,以达到最好的记录效果,且其免费版没有笔记容量的限制,而印象笔记免费用户每月仅能上传60M笔记内容,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你只用印象笔记记录文字。
总之,无论是印象笔记还是ArcNote,都表明:移动app已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移动app必将成为我们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整合碎片时间的有效工具,让我们在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作者:
@付伟的轻描淡写
付伟,爱学习、爱分享、爱生活,希望成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学习推动者”,业余时间通过 fuweiqmdx 这个微信公众号分享些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爱好,欢迎大家和我互动。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